【李俊毅】 2003.10
中國大陸發展光電產業的經驗及時間都不多,但自2002年中以來似乎有越來越強烈的趨勢,光電元件是許多IT產品的重要關鍵零組件,而就在中國大陸逐漸成為世界工廠之後,其政府或產業界因此萌生自行發展光電產業的意念,且選擇光電產業中最為紅火的LCD產業。
繼中國大陸的半導體投資熱潮之後,LCD產業有非常大的機會成為中國大陸下一個投資熱潮的亮點。
全球TFT-LCD仍以大尺寸應用為主
從TFT-LCD五代線開始建置之後,也直接宣示LCD產業步入一個進入門檻高且資金及技術密集的世代,而因為其可以切割出較多的面板數,相對上就可以做更多的運用,例如LCD TV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目前TFT-LCD最主要仍是在大尺寸,而大尺寸的應用層面包括NB、LCD Monitor、LCD TV等。
大尺寸的應用還是以LCD Monitor為主
根據IDC於2003年3月所發佈的資料顯示,其預計2003年整體的TFT-LCD市場規模可達270億美元,其中大尺寸達200億美元、中小尺寸則為70億美元,而整體TFT-LCD產業的資本支出應可達80億美元。
而在大尺寸的應用上還是以LCD Monitor為最大,次為NB,尤以近來Panel價格下降帶領LCD Monitor的價格已經相當接近消費者所能接受的水準,因此其在出貨量上的規模較大,但近來LCD TV受到市場的重視,因此其成長力道驚人,其中一方面當然是其計算基期較低所致,但另一方面價格下降所引發的市場需求事實上是富含潛力的,以DisplaySearch所發佈的資料顯示,就可以看出這樣的趨勢,詳表1;其中可以看到LCD TV不管是在出貨量以及營收上的成長力道驚人,而在Monitor及NB的應用上卻逐漸下降。
台灣及南韓掌握大部分的TFT-LCD產能
根據Credit Suisse First Boston(CSFB)在2003年5月的報告中指出,目前全球大部分的TFT-LCD產能分佈在台灣、南韓、日本,目前因五代線的產能開出且集中在台灣及南韓,因此這兩個地區掌握了全球超過六成以上的市場份額,而過去TFT-LCD的強國日本,其逐漸往新的以及較具利基的市場挺進,例如LCD TV、手機面板及個人數位化產品,因此其市場份額約在25%(圖1)。
中國大陸過去在小面板的TN及STN上有不錯的成績,但是由於手機彩色化的需求導致原本的單色較低階的的STN面臨生存危機,但是中國大陸在大尺寸的應用上又落後台韓許多,因此在短期之內要站上國際舞臺仍待努力,但中國大陸成為全球重要的生產基地已是不爭的事實,這對中國大陸未來要發展TFT-LCD產業有相當大的幫助。
日本TFT-LCD往利基型應用進軍
但是日本因為在大尺寸上已經失去利基,因此致力於發展利基型應用,根據UBS Warburg的資料顯示,在TFT-LCD的每吋ASP係以手機面板以及LCD TV最高,故日本雖然沒有五代線的建置,但其在LCD產業的影響力仍然存在。日本花了好幾十年發展其LCD產業,雖然被台灣及南韓在短短幾年內就追趕過去,最主要還是因為日本近十年的不景氣,泡沫經濟影響所及,特別是需要有大量資金投資的TFT-LCD產業,進入到五代線所需設置生產線的資金已經達到12億美元,障礙的牆越築越高。
但是台灣及南韓大舉進入TFT-LCD競爭的結果,雖然在大尺寸領域台灣有35%,南韓則有39%的市場份額,但是若以整體的TFT-LCD領域(包含中小尺寸)來看,其實日本卻領先台灣及南韓,因為日本極力發展消費性電子產品,包含DSC、手機、攜帶型DVD、DV等高附加價值產品,其大部分皆應用中小型TFT-LCD面板,而且也因為這些消費性產品所要求的LCD品質較高,所以其附加價值也高,根據IDC的數據顯示,在2002年全球TFT-LCD整體市場規模(含中小尺寸)的230億美元中,日本所佔據的市場份額竟高達41%達94.3億美元,而台灣及韓國僅分別佔有29%及30%的市場份額(圖2),日本雖然沒有五代線的興建計畫,但是其憑藉優異的品質管控及研發能力,使其在現有的TFT-LCD生產線能達到最大的附加價值,這值得台灣及韓國廠商深思。
中國大陸LCD產業發展自70年代
中國大陸自70年代即開始研發LCD相關技術,當時以長春物理所與北京清華大學做為研發重鎮,至1985年吉林省電子工業局開始LCD產業的探索。
中國大陸LCD產業經驗極為缺乏
根據CCID及PIDA的資料顯示,目前在中國大陸的LCD相關廠商約有60多家,相關的材料配套廠商約在30~40多家,根據中國大陸光電子行業協會及PIDA的資料顯示,中國大陸約有TN-LCD生產線40餘條,STN-LCD生產線約10餘條,TFT-LCD生產線為一條,可以看出中國大陸目前在TFT領域的生產經驗極度缺乏,而在如此匱乏的情況之下如何跳過好幾個世代而直接進入五代線的生產線實令人懷疑。
由CCID所發佈的統計數據發現,目前中國大陸與LCD有關的廠商約在60多家,其中營業規模超過人民幣1億元的廠商包括:無錫夏普、吉林彩晶、信利半導體、深圳天馬微電子、邁爾科特、汕頭超聲、河北冀雅、鞍山三特、康惠半導體、江門億都等10家,而且大部分都是TN或STN的廠商,根據中國大陸閩發證券針對中國大陸國內LCD產業的報告顯示,事實上大部分還是以小面板為主,在TFT方面的廠商較少,而且看起來在TFT方面有逐漸集中於少部分集團的趨勢,例如上海廣電集團及北京東方集團等,因為這些集團皆有生產與TFT-LCD相關之終端產品,因為在電子產品逐漸進入同質化競爭之際,中國大陸廠商往往無法在關鍵零組件上獲得成本優勢,因此這些大集團才會興起自己投入中游或上游的零組件開發(表2)。
中國大陸TFT-LCD發展從一號工程談起
由表2中可以看出吉林的通海高科擁有全中國大陸僅有的一條TFT生產線,通海高科是吉林省電子工業集團公司(吉電)控股的公司之一,吉電的前身就是吉林省電子工業局。
1995年,原國家電子工業部計劃把投資金額為50億元的TFT-LCD專案定點企業放在東北,並將此稱之為一號工程。至1997年吉林省委、省政府根據電子資訊產業的發展趨勢和吉林省電子工業的發展狀況,以及原電子工業部在九五計畫的定點佈局,做出了把電子工業培育成吉林省新的支柱產業的決策,並在1998年前後由吉林省政府撥款人民幣2,000萬元以作為公司成立基金,之後又動用省政府力量以財政借款方式挹注通海高科人民幣2.5億元,隨後又採取發行股票方式募集資金約人民幣17億元,並由日本引進TFT-LCD生產線及技術。
通海高科具有Gen 1的TFT-LCD生產線及技術,其玻璃基板尺寸300x400mm,年產能為35萬片,主要為10吋以下的產品,但是真正要達到量產的時間已經到2000年下半年,截至目前為止,此仍為中國大陸唯一的一條TFT-LCD生產線。但通海高科卻發生財務上的問題,導致其在中國大陸上市之路丕變,雖然如此因為其具有中國大陸發展TFT-LCD產業的指標性意義,在2002年的中國大陸資本市場上引起一陣騷動,最後一些投資者可以持原通海高科股票轉換成其主要股東吉林省電子工業集團公司的股票或是退款於投資人,真所謂一波三折,至2002年11月中旬,吉林省政府為了把LCD產業繼續做大,重新組建了吉林北方彩晶集團公司,使吉林北方彩晶集團公司的資產總額再度達到16億元。
2002年對中國大陸的TFT-LCD產業而言是個轉捩點,包括上廣電與日本NEC合作五代線的設置,後有京東方持續收購韓國Hydis的TFT-LCD業務,而至2002年12月,在中國大陸LCD產業發源地吉林省的一些收產及研究機構,包括北方彩晶數位電子、吉林紫晶電子、北方彩晶顯示以及北方光電子研究院等十多家機構,其合組成一個大型的光電集團,名為「吉林北方彩晶集團」,並以成立中國大陸LCD產業基地為目標,發展TFT-LCD為重點。
產業配套以及資本市場不利TFT-LCD發展
中國大陸發展TFT-LCD雖然已經有一段時間了,但是其產業配套以及資本市場的運作方式不利於有大量資金需求的TFT-LCD產業,加上其上游的廠商數目過少(詳表2),雖然其下游應用產品非常廣,而且中國大陸也正好是這些應用產品的生產基地,理論上應該會有相當好的發展,但因為上述種種因素使其市場份額始終在5%以下。
但自2002年以來逐漸有一些集團對外宣佈即將投入五代線的設置,包括北京東方集團(京東方)及上海廣電集團(上廣電),但是依照五代線設置的時間一般均需1年以上到18個月附近,若以此推估,未來約在2004年底中國大陸就會有五代線的TFT-LCD生產線出現。
中國大陸五代線將於2004年底或是2005年初啟動
相對於台韓日三國大舉投入第五代及第六代TFT-LCD生產線的建設,中國大陸自2002年中宣佈要設置五代線的上廣電及京東方似乎只聞樓梯響,從表3 Credit Suisse First Boston (CSFB)所預估的數據中可以明顯看到目前的第5代(台灣及韓國)及第6代(日本SHARP)的產能已經逐漸開出,預計至2004年Q3產能幾乎全數開出。
而中國大陸欲投入的廠商包括上廣電及京東方如果在此時投入建廠,最快的啟動時點應該也在2004年底至2005年初,Panel是屬於景氣循環的元件,如果屆時有更多的應用產品消耗產能,在供需不平衡的情況且市場價格大部分掌握在韓系廠商手中,中國大陸的五代廠要在國際市場中脫穎而出有待考驗(表3)。
中國大陸五代線是否能夠Time to Market
承前文所述,全球TFT-LCD 第五代及六代線的產能將會在2004年Q3開出大部分的產能,而在此期間中或許會有一些廠商加入,例如台灣的群創或有意直接進入六代線的華映。
根據IDC的預測,至2006年全球會有18條第五及第六代的生產線處於運轉狀態,其中台灣有8條、南韓7條、日本1條、中國大陸2條,而且大部分皆不約而同的都指向LCD TV的市場。
上廣電初期是採取集團內去化產能為主,且於2003年4月發佈其與NEC合資的TFT-LCD公司將引進第五代的1,100mm×1,300mm玻璃基板生產設備(原預計採用1,100mm×1,250mm),該合資公司將針對中國大陸市場來規劃、開發和生產電視接收用及個人電腦監視器用之大型液晶面板,建廠時間約在2003年6月,量產時程訂在2004年10月。而京東方所併購的Hydis已經具有3條TFT-LCD生產線,包括2、3及3.5代生產線,而併購後的BOE-Hydis其五代線計畫在北京興建,量產時程約在2005年初。
根據Credit Suisse First Boston(CSFB)的估計,2003年因五代線全球的產能逐漸開出,Oversupply的情形會加劇,而IDC的資料也顯示2003年下半年會出現超額供給的情形,而至2004年因為LCD Monitor的普及率將高於50%(JPMorgan估計於2004年Q2達55%),其需求量將會上升,另一方面也因LCD TV的市場逐漸起飛,因此2004年全球TFT-LCD市場有機會產生需求大於供給的現象,而中國大陸兩座五代廠正好是在此時完工並量產,事實上有某種程度趕上潮流的味道(表4)。
中國大陸TFT-LCD的明日之星-上海廣電與京東方
北京東方集團利用資本市場的運作方式併購南韓的Hydis,而上海廣電集團則運用其過去與外商合作的豐富經驗,再度與日商NEC達成合資共同成立五代廠的協議,這兩家皆具有完整顯示設備的產業鏈體系,且恰好兩家廠商分據中國大陸的南、北兩處,上廣電所處的上海地區近年來已經成為LCD相關產業的生產重鎮,而京東方則具備多年的顯示器生產經驗,且不管兩者各具什麼優劣勢,其過去的紙上談兵到2002年中終於有了眉目。到了2003年初,兩家廠商不約而同都更進一步有實際動作,這對於中國大陸TFT-LCD產業的未來發展將有指標且具有實質性的意義。
上海廣電集團(SVA)與NEC的合作
成立於1995年,然後在1997年重組形成上海廣電集團,其2002年營收達人民幣268.7億元,並名列中國大陸電子信息百強的第五名,集團橫跨家電、通訊、顯示技術等領域,其在IT產業鏈上,上廣電已從一個電視機製造商,擴充到標準競爭、晶片研發、整機生產,貫穿整個IT業上下游,並逐步向電信運營領域挺進,與澳洲電訊成立了合資公司。
與外商合作經驗豐富 積極促進集團內產業鏈完整
其與外商合作方面的經驗非常豐富也相當積極,包括SONY、松下、JVC、SHARP、Samsung等,其在高階彩電方面的佈局亦相當完整,舉凡PDP TV、LCD TV及背投影TV等,另外在一些家電的品牌基礎亦相當雄厚,因集團內的產品多樣化,且大部分產品與TFT-LCD都有上下游關係,因此其跨入五代廠的興建應不致於讓外界意外。
然在大部分日商與台灣廠商或多或少具有技術上的合作,如瀚宇彩晶與Toshiba、廣輝與Sharp,因此找上NEC是有跡可尋,NEC雖然沒有四代以上的TFT-LCD生產線,其最新的生產線為第三代,但NEC在日本也處於有生產TFT-LCD面板經驗,然而NEC在面板技術研發上也保有核心技術,因此協助其他廠商建廠、收取技術費用的方式則是相當可行,因此才促成這次的合作關係。
與NEC合作終於定案
2002年4月,上廣電與NEC簽署合資意向書,建設TFT-LCD工廠,總投資8.5億美元,上廣電持股75%、NEC持股25%,就當時公佈的資料顯示,這個第五代TFT-LCD生產線年生產能力達50萬片,預計2005年銷售額可達12億美元,而當時的TCL也在上廣電與NEC達成協議後表達願意在上廣電持有的75%股權中購得10%,但TCL於2003年1月退出整個合作案,TCL所持的原因係以投資TFT-LCD產業風險加劇而退出,然其應另有原因,最主要是TCL逐漸在中國大陸手機市場取得國產品牌的領先地位,而在競爭激烈的手機市場中,TCL需要保有更多的資金以應付競爭,此極有可能是TCL退出上廣電興建五代廠的主因。
至2003年3月上廣電終於宣佈將於今年6月開啟與NEC的合作關係,並共同出資興建第五代TFT-LCD生產線,並計畫於2004年10月達量產,兩家公司並宣布建廠成本為850億日幣折約7億美元,iSuppli/Stanford Resources也針對此發表看法,表示此合資成立的工廠成本遠低於其他廠商動輒10億美元以上的成本,未來如果真的以此價格興建完成,將不排除會有外商進入中國大陸興建五代廠。
NEC在日本境內的TFT-LCD最新世代為第三代生產線,而NEC所經營的NB業務在日本國內為知名品牌,為了要掌握更好的零組件來源可能也是促成NEC與上廣電合作的原因之一,而NEC也在此同時將其液晶顯示器業務分拆出去,並於2003年4月份在日本成立一家名為NEC LCD Technologies Ltd.的新公司,顯示其看好未來LCD顯示器的前景,但又礙於日本建廠成本高昂,另則考量中國大陸擁有廣大的內需市場,而上廣電又有在LCD相關領域發展企圖心,兩者合作有魚與水之間的巧妙關係,上廣電具有深厚的政府關係,而且在上海的地位舉足輕重,其也立下在2005年要成為中國大陸最大的電子信息產業集團,營業收入達到人民幣1,000億元的雄心,因此開拓新的產品領域以及深化產業鏈的連結性相當重要。
上廣電在LCD相關領域的企圖心
上海廣電積極強化上、下游產業供應鏈體系,其將廠址確定設於上海浦西的新莊。該區在既有約2,000畝用地上,將吸納包括上海廣電與NEC合資廠,以及上游相關零組件廠,初期將使用約三分之一的用地,未來再視需求擴建廠區,此投資案延宕許久有部分原因是因為中國大陸政府當局審批過程的周密性所致,上廣電看準全球有很大一部份的顯示器及NB在中國大陸組裝完成,因此上廣電NEC合資公司初期規劃未來產品,將主攻NB和LCD Monitor用面板市場;初步規劃係以滿足來自於上廣電及NEC兩大集團內部的需求,在上廣電方面則計劃在2004年擴大LCD Monitor的產能目標至200萬台,而對於燈管、印刷電路板、偏光片、背光源等週邊配套產業,則採取合資、合作等方式,吸引關係企業就近設廠供貨。
京東方(BOE)成功購併Hydis
京東方主要生產彩色電視機、顯示器等硬體設備,該公司曾於2001年年底收購Hynix的STN-LCD業務部門。而在2003年再次成功收購後,京東方將直接跨入TFT-LCD產業,並獲得所需TFT-LCD的技術,此外,京東方還將在中國大陸設立新的生產線,整合海內外的資源,以提高TFT-LCD事業在全球的排名。
善用資本市場運作以達其購併策略
韓國Hynix Semiconductor於2002年11月表示,該公司已與北京東方電子集團(京東方)簽署正式合約,其所屬韓國現代顯示技術(Hydis)的TFT-LCD業務將以超過的價格出售給京東方,而於2003年2月京東方正式向外界宣布以3.8億美元取得南韓Hydis在TFT-LCD的業務,包括三條完整TFT-LCD生產線和其他固定資產,以及Hydis的各項TFT-LCD技術、專利、無形資產以及包括IBM、Sharp等國際大廠在內的廣泛客戶群。
京東方目前總資產為人民幣64.7億元,而收購金額則高達3.8億美元折約人民幣31億元,不免令人覺得其投資風險過大,但京東方運用資本市場的手段以達到其目的,事實上京東方支付的金額約為1億美元,其他0.9億美元係由京東方透過證券市場所募集的資金,而剩餘的1.9億美元則由其在南韓的100%持有子公司BOE-Hydis以交易標的中的有形資產作抵押,向南韓的銀行團貸款的1.883億美元的貸款,再加上Hydis母公司Hynix Semiconductor 提供的部分貸款,終於完成這個海外收購的成功案例(表5)。
京東方的未來發展規劃
經過近10年的發展,京東方已初步形成了以顯示技術為核心的產品價值鏈,其擁有中國大陸北方最大的顯示器生產基地;與松下合資生產的彩色映像管(CRT)年產量已突破800萬隻;STN液晶顯示器2002年全球排名第5;真空螢光顯示幕(VFD)的銷量位居中國大陸第1、世界第3;京東方還已擁有收購自Hydis的OLED研發能力和相關專利。
京東方此次成功收購了Hydis的TFT-LCD,是迄今為止中國大陸最大一宗高科技產業海外收購專案,此次收購完成後,京東方將掌握TFT-LCD顯示技術,大大提升其在顯示領域的核心競爭力。由於Hydis的三條生產線折舊已大致提列完畢,其產品短期內必然具成本優勢,因而京東方旗下的東方冠捷將更具市場競爭優勢。
新成立的BOE-Hydis未來產品線的規劃將針對17吋LCD Monitor和NB的顯示器,以及新型產品如平板電腦等產品所用面板,考慮到市場劃分,京東方未來在北京投建的第五代TFT-LCD面板生產線,產品將主攻17吋及大螢幕LCD TV需求,其方式是考慮先在北京投建LCM生產線,隨後興建TFT-LCD面板線,但目前京東方對於在北京興建五代廠仍處於規劃階段,最主要原因可能是在於甫完成收購,不管是企業文化或者業務必須要有時間進行磨合所致,但這也會影響京東方在五代廠的建廠進度。
中國大陸TFT-LCD產業獲利應在2006年後
中國大陸IT產業在短時間之內獲得長足之進步,其產業界常津津樂道的以蛙跳來形容快速成長的的IT產業,回顧台灣的IT產業發展經驗來看,很多IT產業的特性是循序漸進,而一步到位也無法一體適用,半導體是如此,TFT-LCD產業也是如此,觀察台灣的TFT-LCD產業至少花費五年以上的時間才有今天的地步,而且是一步一腳印的一個世代接著一個世代來進行,反觀中國大陸在過去除了稱不上什麼TFT-LCD量產經驗的通海高科之外,並無真正相關的經驗,更何況TFT-LCD也是與半導體一樣唯「良率」是問,如何真正達到量產規模且獲利,恐怕至少要到2006以後才有機會。
中國大陸企業的企圖心旺盛值得觀察
中國大陸大型集團的魄力與耐性是值得讚嘆的,以京東方來說,其併購的Hydis過去也是眾廠商爭相併購的對象,從台灣的劍度、精英、寶成及南韓SK,到後來也傳出台灣的鴻海集團也有意購併,雖然Hydis的生產線並不屬於先進,但其佔有率也在全球排名第10及第11之間,因此中國大陸廠商要進入Panel領域若採直接併購方式,便可一舉得到設備、人才以及更重要的製程經驗與技術專利。
根據DisplaySearch的統計資料顯示,Hydis在2002年的在大尺寸(>10吋)出貨片數上達232.6萬片,佔有率達3.4%,僅稍稍低於台灣廣輝電子的3.4%,如果本身已經是TFT-LCD廠商且購併Hydis的話,可以增加市場佔有率及補足生產線,相反的如果是想要進入這個產業,購併Hydis正好可以快速進入,最後京東方奪得Hydis。除了京東方靈活的財務操作及優秀的談判技巧之外,京東方長時間的佈局也是關鍵,京東方早於2001年已經收購Hydis的STN部門。而上海廣電挾其在顯示產業的優勢,選擇與日商合作的模式,從無到有的投資風險自然很大,而且其合作對象是在日本無五代廠生產經驗的NEC,觀察NEC在日本的生產線最新是第三代,投資風險在外人看起來當然就很大,但NEC所具有的技術及專利也是一個TFT-LCD廠的所必須的,資金與技術都是關鍵成功因素。
中國大陸大型企業背負著其政府當局託付產業發展的重責大任,再加上中國大陸已經成為許多IT產品的生產基地,因此在配合其政府政策以及控制上游零組件的考量之下,包括京東方及上廣電這兩家在光電相關領域有雄厚基礎的大型集團企業,都想要在未來能整合上下游的產業鏈,不僅要在中國大陸市場衝刺,當然其也著眼於未來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定位。
日本投資中國大陸以取得雙贏為目標
承前文所述,日本雖沒有先進的五代線,因日本近年來的企業虧損使其無力再投入大筆資金進入生產線的競賽,但是日本的TFT-LCD廠商卻轉而投入附加價值較高的領域,並將之運用於日本最拿手的消費性電子產品,舉凡如PDA、數位相機、手機、LCD TV等,由圖3中可以看出手機面板以及LCD TV的ASP最高,而台灣廠商最拿手的14以及15吋的Monitor面板卻是ASP比較低的一群,因此台灣廠商往往落入價格競爭之中,所以量大並不一定好,有附加價值才是該追尋的路。
但觀察中國大陸光電產業目前較重視的環節在於LCD Monitor、LCD TV等相關產品,看起來都是屬於大型化的產品,因此想必中國大陸要發展5代線也是此等考量,但可以發現一些日商因泡沫經濟的影響,而紛紛至中國大陸投資設廠或是與中國大陸企業合作以降低成本增加產品競爭力,而其在光電領域的技術及專利皆很充足,未來可能會有更多日商至中國大陸投資Panel廠。
而如前文所述,日商專注在高附加價值的領域,而投資中國大陸的部份可以會以大量生產的產品為主,有企圖想要在中國大陸起飛的這個時期重拾過去光電大國的風光,而台韓的廠商則須慢慢轉型至高附加價值領域,才能在未來與中國大陸廠商競爭。
中國大陸TFT-LCD 要走的路還長
觀察台灣TFT-LCD的產業鏈可以發現不管是在Panel、液晶材料、ITO、背光模組、Driver IC、LCD顯示器上都有完整的群落,也因此造就了台灣在LCD領域的優勢,而且TFT-LCD的前段製程仍須半導體技術支援,這些都是中國大陸所欠缺的,中國大陸或許沒有資金的壓力,而技術也可以經由合作或者購併得到,但製程的經驗是無法買到的,這需要大批的人才經由一段時間的努力才能換來,而中國大陸才剛剛要大舉發展TFT-LCD產業,何來人才之有?
雖說一些技術高超的人或許藏身於北京清華大學或者在某個高教機構中,但停留在學術階段而無法商業化的技術比比皆是,未來中國大陸的TFT-LCD產業界可能採取與當初發展半導體產業般,大舉吸引所謂的海歸派或向周邊地區如台灣、韓國及日本等地求取人才,如真是如此屆時可能又會掀起人才爭奪戰,但目前看起來中國大陸的產業環境尚未成熟,仍須廠商與政府當局多加努力,以京東方來說,其為了要配合5代廠運作,也許會以投資資金方式吸引相關有技術廠商至附近設置配套廠來形成產業聚落的型態,但要走的路還是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