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CD Relating

目前只貼了我電腦裡一部份的資料,慢慢會再把手邊有的資料增加上來!

Wednesday, June 29, 2005

奇美7.5代布局 仍有雜音

2005.06.29  工商時報 陳泳丞/台北報導
奇美原訂在二○○七年中進入第七.五代線的試量產,近期則傳出在七.五代與八代線之間仍有不同的考量聲音。對此,奇美說明,截至目前為止,七.五代仍是內部的主要考量,不過後續的液晶電視市場尺寸究竟如何演變?現在很難以預測,如果規劃不當,產能將會變成營運與獲利的毒藥。
根據奇美的規劃,編號為五廠的新五代線,將在明年第二季開始裝機,第四季開始量產,至於七.五代線,則會在五廠量產後的六個月緊接著進入量產,也就是在二○○七年中左右進入生產。
奇美說,新的五代廠單月基板產能九萬片,主要目標就是針對四十二吋與四十七吋液晶電視面板而來(每片基板切割兩片),而且具備可以彈性加入OA面板(NB與液晶監視器)生產的能力。至於編號六廠的七.五代廠,第一期的基板月產能約三萬片,第二期產能尚未確認。
如果以奇美六廠的量產規劃時間來看,今年底以前將必須完成設備機台的需求規劃與訂單釋出,因此最近有關七.五代或是八代廠的規劃,都要進入緊鑼密鼓的階段。以夏普八代線來說,預計明年十月要進入量產,將是全球第一條八代線,主要鎖定四十吋與五十吋的液晶電視市場。
奇美主管說,未來液晶電視的尺寸究竟要到多大才算是合理的市場主流,現在很難以現有資訊去做判斷,但以投資金額如此大的七.五代或是八代廠來說,如果規劃不當,屆時產能將會變成拖垮公司營運的毒藥。

Friday, June 24, 2005

設備自給率不到5% 技術、專利等命脈都扣在日商手中台灣業者競爭力遠不如韓國面板恐成最賠錢明星產業

記者丁萬鳴、許韶芹/台北報導
今年以來面板(TFT-LCD)產業的變化,讓投資人和經營者都瞠目。去年台灣面板業者積極投資,帶動了台灣「面板王國」的氣勢;今年它卻可能成為全台灣最賠錢的明星產業。
去年下半年急轉直下
去年上半年面板景氣看好,面板五虎全年都呈現獲利情況,更打出不少擴產計畫。但到了下半年,因為韓國、日本等競爭業者擴廠速度太快,液晶電視需求不如預期,雖然全年獲利,但去年下半年已經嚴重的急轉直下。業者形容,「六月前晴空無雲,六月後烏雲密布」。六代、七代廠紛紛叫停或暫緩。
去年6月,15吋面板平均報價還有220至230美元,17吋面板則在290美元,但到了9月,三個月的跌幅,已吃掉上半年上漲幅度。到了年底,已經到了二線廠低價賠本搶單的程度。
去年下半年景氣急轉直下,讓五虎今年第一季全數虧損。其中一線廠友達、奇美,稅後虧損為21.29億和19.71億元,二線廠華映、廣輝和彩晶更慘,華映稅後虧為39.83億,廣輝稅後虧損40.54億元,彩晶第一季虧損金額更創44.97億元的歷史新高,毛利率為-30.0%。幾乎吐完了去年所有的獲利。
行政院主計處五月下修經濟成長率,民間投資衰退幅度驚人,主要就是台灣五大面板廠看壞景氣,暫緩多項面板擴廠計畫。去年面板業總投資2700億元,是全年民間製造業投資的29%,去年全年經濟成長率5.7%,其中民間投資成長28%,面板等巨額投資,對經濟成長率高低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其實面板和半導體兩兆產業,占了台灣一半以上的民間投資,但「兩兆」產業波動大,看似漂亮的數字,其實讓經濟成長率也不穩定。
清華大學電機系教授曾孝明分析,日本在1997年後開始把大量被韓國擊敗的「筷子民族產業」技術賣給台灣,面板產業就是其中之一,但有一大半面板產業的零組件、化學原料,以及生產面板用的設備、專利,大部分仍掐在日本人手上。
日本廠商狠賺一筆
民國88年起至去年,台灣投資面板業的資金高達1.12兆元,但其中設備自給率不到5%,相較於韓國面板業去年設備自製率已接近五成,台灣大量投資面板業,但還被日本廠商狠賺一筆設備、專利費。
雖然面板業景氣波動大、風險高、獲利不穩定,但因為投資大,反映在經濟成長的數據好看,為了爭取比較好的經濟成長率和政績,政府特別偏愛這種巨額投資。曾孝明認為,台灣產業界和政府喜歡盲目追求「世界第一」的產業,但所謂的「世界第一」,也不過是降低成本,但實際的專利、技術乏善可陳,台灣要耕耘所謂的產業無形資產(品牌、專利),就應該少投資低毛利的代工業。
「韓國面板廠技術進步速度,快得嚇人!」拓璞產業研究所光電半導體中心主任賴文漢對韓國面板廠的快速發展很憂心。剛結束的台北國際光電展號稱全球第三名,但規模大不等於技術好,台灣面板產業的技術、專利等命脈都扣在日商手中,讓台灣面板業者競爭力遠不如對手。
無法掌握自主專利和核心技術,讓台灣面板業一起步就成了製造業。2003年,友達支付日本富士通新台幣2.44億元的權利金和研發費用,以取得廣視角技術;今年初,美國玻璃大廠Guardian控告台灣友達、華映、奇美電、彩晶等面板廠,和廣達、大同、明基、台達電等多家系統整合和製造廠商,侵犯其廣視角技術,友達和奇美已經和Guardian和解,授權金估計一年約在2.67億元以上。
一線大廠比不上韓國
雖然台灣一線面板廠友達、奇美也開始透過轉投資或成立子公司方式,進行垂直整合,但和韓國面板大廠相比,時間又晚了一步。至於二線面板廠,沒有多餘資源進行上、中、下游整合,不管在原材料,或是機器設備上都還得依賴日本企業。
【2005-06-15/聯合報/B2版/焦點】

Thursday, June 23, 2005

三貓一猴,打出什麼牌?

文-蔡燿駿2004年5月 e天下雜誌
歷經兩次「液晶循環」洗禮,台灣TFT產業明顯分出兩大集團:帶頭的領先集團是「兩隻老虎」友達、奇美,以及次集團「三隻小貓一隻猴」華映、彩晶、廣輝與群創。站在這波液晶循環再次復甦的浪頭上,台灣面板「次集團」4家廠商,手上握著哪些「差異化」王牌?
投資動輒數百億,使得加入TFT-LCD面板事業,就等於是參與一場世紀豪賭!當2004年初,台灣TFT產業景氣又邁向前所未有的高峰時,這場賭局,也愈來愈精彩!
台灣TFT產業在歷經兩次「液晶循環」洗禮之後,各家的產業地位,已經明顯分出兩大集團;而自從李焜耀提出面板業的老虎與貓的說法,業界開始普遍採用。帶頭的是以友達、奇美這「兩隻老虎」為主的領先集團,再來就是華映、彩晶、廣輝及群創,這「三隻小貓一隻猴」的次集團。
根據美商市場調查機構DisplaySearch在今年初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全球前5大面板廠商的排名情形,到2007年之前都不會有太大的變化,而且,還將佔有全球70%的市場,呈現與DRAM產業相似的「集中化」現象。
「相對前5大廠大者恆大,小型廠要趕快找出屬於自己的利基市場,才能繼續生存下去,」DisplaySearch台灣區總經理王建二表示。
友達光電董事長李焜耀也呼應了這樣的說法。他在日前接受報紙媒體專訪時就表示:「台灣面板廠的長相都太接近了。」他認為,如果彼此間可以找出「差異化」的路線,不用再花鉅資擴產,照樣可以享受獲利。
站在這波液晶循環再次復甦的浪頭上,今年在這個台灣面板「次集團」中,這4家廠商手上掌握的「差異化」王牌,已經呼之欲出。
華映:打出「IT產品牌」
華映打的是「IT產品牌」,主攻桌上型和寬螢幕筆記型電腦螢幕的資訊產品。今年第一季,隨著IT景氣大幅復甦,讓華映大賺了55億,可說是面板小貓中的「貓王」。
在首季亮麗成績的背後,也印證華映在2年前採用4.5代廠的策略,已經完全奏效。
2年前,華映決定興建4.5代面板廠的時候,被所有人批評為「不上不下的決定」。但是近來分析師們卻紛紛改口,認為是「相當成功的戰略」。
「華映可以說是下對棋了!現在,連奇美都學起華映,選擇先興建5.5代廠,切入各家6代廠的戰局,」工研院ITIS產業分析師梁素貞說。
接掌公司剛滿一年的華映總經理林鎮弘,在今年初的法說會上就表明:「華映的目標,是要成為一個純的TFT-LCD廠。」
此外,「大陸牌」也是華映另一張安全牌。華映不僅將液晶面板和電漿電視後端模組生產線,陸續移至大陸生產。今年第3季,華映福州廠還將在大陸A股上市,成為大陸A股第二家外資上市公司。
華映總經理林鎮弘表示,到大陸上市的意義,一方面可以開拓當地的客戶,一方面也方便募集大陸資金。
不過,也有一位外資法人分析師批評,華映此舉意義不大,「在台灣市場根本不乏資金,現在去大陸上市,只是因為大陸根本沒有TFT類股,華映在那邊的股價可以漲得比較兇。」
彩晶:秀出「液晶電視牌」
另一方面,彩晶和華映一樣,也是信心滿滿,不過與華映不同的是,彩晶大膽秀出「液晶電視牌」,積極與國際大廠結盟,大舉宣傳其台灣唯一擁有的AS-IPS廣視角技術,試圖提早搭上即將啟動的液晶電視列車。
「彩晶今年會比去年大賺10.8倍!」4月,彩晶執行副總經理周定輝,在破天荒召開上櫃以來首次的法說會上,面對台下爆滿的法人,宣布彩晶2004年財測。
今年,彩晶內部估計,營收將達602.5億,稅前盈餘要賺92億,比去年8.5億的獲利成績大幅提升。
「我們不是最大的面板廠、擴產速度也不是最快的,但在電視品質上是最用心的,」身為華新焦家的幼子,彩晶董事長焦佑麒顯然相當懂得「老么哲學」,在面對媒體時不斷謙虛地表示,彩晶不搶大、不搶快,只求做到品質最好。
焦佑麒口中的品質關鍵,在於技轉自日立(Hitachi)最新一代AS-IPS先進廣視角技術。彩晶已經計畫和同樣使用相同技術的日、韓廠商聯盟,效仿「Intel inside」的行銷策略,未來在液晶電視的產品上,也貼上「AS-IPS inside」的標籤。
主管彩晶南科五代廠廠務的彩晶副總經理周志豪證實,現在AS-IPS製程的良率已達50%,今年底目標是要達到80%。
「現在已經有23位國內外客戶,在等我們的AS-IPS電視面板產品,」焦佑麒補充說。
廣輝:「母集團牌」之一
較晚進入TFT產業領域的廣輝和群創兩家,都攤出「母集團牌」。兩家的出牌策略相似,但牌面花色各有不同。
廣輝來自全球最大筆記型電腦代工廠廣達集團,廣達當然全力支援廣輝做筆記型電腦的面板。群創則配合鴻海集團日益擴大的手機代工佈局,著重在生產中小尺寸面板,供應鴻海所需。
事實上,廣達在去年中就正式成立「顯示系統事業部」,由「三廣總督」廣達董事長林百里和總經理梁次震親自領軍,主攻液晶電視和消費性電子產品。為了加速廣輝的量產進度,廣輝除了廣達的照顧外,還有一個居全球液晶電視龍頭的「日本媽媽」--夏普(Sharp)。
台灣面板廠藉由向日本廠商移轉技術,是每家皆然的情形。華映與三菱(Mitsubishi)、彩晶和日立,都有相當長期的技術合作關係。其中,廣輝和夏普的合作程度卻最為密切。
去年,廣輝5代廠的量產進度落後,業界認為,這和夏普的超高品質標準有關係。但是今年3月,廣輝的良率後來追上,從原先不到5成,提高到85%,讓公司首季獲利30億元,還超前了彩晶的17億元。
此外,夏普已經率先在日本興建7代廠,其生產經驗對於廣輝將來發展大尺寸液晶電視時,學習曲線會縮短許多。英國保誠投信研究投資部襄理葉永傑也表示,在廣達和夏普的庇蔭之下,廣輝將來不管景氣好壞,出貨管道都也較有保障。
群創:「母集團牌」之二
2003年1月才宣布進軍TFT產業的群創,雖然廠房要到年底才能量產,但由於鎖定的面板市場和其他同業不同,也被鴻海董事長郭台銘稱為「靈猴」。
「群創走的是系統整合商的路線,」群創總經理段行建指出,群創在年底將陸續量產的4.5代和5代廠,將先以高毛利的中小尺寸面板為主,避開與台灣其他面板廠在大尺寸面板的競爭。
同樣專注在中小尺寸面板市場的競爭對手元太科技,自然密切關注群創的動作,卻也樂觀其成。「因為郭台銘一進來,其他人可能就不敢再進來了,」元太科技總經理李健民笑著說。
「今年每個人手上的牌都有了,接下來就看去哪個牌桌打!」王建二提出他的觀察。
目前看來,這三隻小貓都已經陸續坐上「液晶電視」市場的牌桌。連群創也不排除未來加入液晶電視面板戰局的可能。
根據統計,如果要將現在全球1.5億台的映像管電視,全部換成液晶電視,全球至少需要蓋上30座6代廠。因此,假使液晶電視市場順利打開,不管是大廠、小廠,只要有液晶電視生產線的,都有飯可以吃。
因此,不管有錢沒錢,各家都在拚命地集資增加產能。華映、彩晶、廣輝的6代廠,都已經陸續開工。就像牌桌上的籌碼愈疊愈高,現在全梭了,要就大賺一筆,搞不好就是輸得精光。
「現在的面板市場已經形成一種『恐怖平衡』!」工研院ITIS產業分析師梁素貞憂心地指出:「如果液晶電視市場的需求,沒有如大家預期時間點起來的話,這些小廠會比大廠摔得更慘。」
沒有人知道這下一波的產業失衡,什麼時候會發生,可能也沒有人會希望發生。不過,從「三隻小貓一隻猴」各顯法寶、逐漸發展出自己「獨特性」的情況下,台灣的TFT產業已經愈來愈健康了。

廣輝華映 6代廠9月量產

〔記者陳梅英╱台北報導〕繼友達(2409)6代廠量產之後,華映(2475)與廣輝(3012)6代廠也蓄勢待發,華映在4月點亮第1片6代廠的面板後,6月起將展開試產,廣輝也於上週正式點亮第1片6代廠的面板,兩家公司都預計在第3季加入量產行列,爭奪台灣第2條、全球第3條量產的6代廠地位。
華映財務部協理巫俊毅表示,4月點亮的第1片6代廠產出的32吋液晶電視產品,是採先切後貼方式,6月起將是全片貼合,象徵華映6代廠的產出技術已經克服。
華映TFT事業部副總江文章表示,6代廠目前已經進入試產階段,初期良率狀況不錯,預計在9月份如期量產。
根據華映量產計畫,6代廠於第3季量產,預計年底投片量達6萬片,由於華映有第2座4.5代廠專攻OA產品,因此,6代廠量產後,將以液晶電視面板為主力產品,不過也會考量市場狀況做彈性應用。
廣輝6代廠已經於上週點亮第1片面板,頗有後發先至的態勢。華映認為,重點是在最後進入量產階段以及良率,而華映對於6代廠未來產出的良率提升,相當有信心。
廣輝6代廠雖然也計畫於第3季量產,但廣輝當初在設備移入時間點晚於華映,一般認為華映量產速度將會領先廣輝,成為繼友達之後台灣第2條量產的6代廠。
然而,據表示,廣輝在上週點亮第1片6代廠面板後,內部對於6代廠試產結果相當滿意,廣輝將按計畫於9月量產,根據廣輝規劃,年底6代廠投片量將達4.5萬片。
廣輝也進行5代廠擴廠計畫,將於下一季增加1.5萬片投片量,屆時廣輝5代廠的產能將從現在的6萬片提高到7.5萬片。
由於面板產能陸續開出,市場對於面板價格能否一路續漲看法大不相同,加上液晶電視下半年市況不明,美林證券最近一份研究報告建議客戶減碼面板股,理由是面板股價已經反映產業谷底狀況,不過多數法人認為,美林證券看法並無新意。
高盛證券分析師黃玉惠認為,從來沒有一次面板產業循環如此快速就結束,但她也認為,最近面板股的股價受制於產業淡季,以及面板價格漲勢趨緩,確實不會有太大反應,但是長期而言,市場仍在等待面板股轉虧為盈的消息。
至於面板廠商無論一線、二線廠對新產能的投入,都相當積極,黃玉惠認為,新產能焦點鎖定液晶電視,以目前液晶電視市佔率仍低的情況,需求仍有很大的成長空間,但創造需求則需要價格刺激,因此,她認為,面板廠商比的應該是良率提升速度與成本控制的能力。

Tuesday, June 14, 2005

SED TV於2005年將開始挑戰LCD與PDP TV

無論是液晶電視或者是電漿電視,雖然其以薄型的外型吸引許多消費者「棄映像管而買薄型平面電視」,但是以技術甚至畫質觀點來看,其實還有很多發展的空間.因此沉寂已久的場發射顯示技術(Field Emission Display),因為具備映像管畫質、薄型平面外型、高對比與低耗電量的優勢下,即將給市場一場震撼教育.
由東芝與佳能(Canon)主導的SED(Surface Conduction Electron Emitter Display)顯示技術,其實是場發射顯示器的其中一種技術.在量產技術成熟的情況下,將在2005年8月在日本西部的兵庫縣姬路市向全球電視機市場前進.
由於東芝原本是電漿電視的信奉者,但是其認為電漿顯示器在技術方面一直無法突破,因此決定放棄電漿顯示器技術,改往SED發展.其並宣稱,SED電視機的價格將能夠與電漿電視機競爭的情況下,市場人士與電視機業者不排除由電漿電視轉而支援SED電視.
根據拓墣產業研究所(TRI)的預估,2005年全球SED電視機出貨量將可達1萬5千台,而2007年之後,由於東芝與佳能在SED面板生產技術不斷改善與精進的情況下,將開始跳躍式成長,因此預估至2010年時,將可達到3百萬台的出貨目標,也就是說,5年之間,將成長200倍.
根據東芝宣稱,東芝與佳能合資成立的SED公司,將在2005年8月開始生產研發多年的36吋SED電視,2005年底將再投資1,800億日幣,於2006年推出50吋的產品,並在2007年進入大量生產時期,東芝與佳能都期望SED電視能為其在數位電視時代,找到一個進入市場的利基.
東芝認為,SED工廠之所以設立在兵庫縣姬路市,主要原因是映像管電視舊廠已經於2004年9月停止生產,因此決定在該地建立新廠,生產SED電視.一方面,SED與映像管技術有類似之處,另外一方面也能夠達到快速生產的效果.(716字)(本室編撰 Carlos)

中小尺寸面板市場門檻高 陳炫彬:客戶爭取不易

(記者邵琮淳/台北)
2005/06/14

 中小尺寸面板市場進入門檻高,使得許多要進入中小尺寸面板市場的大尺寸TFT面板廠遭遇不少困難。友達(2409)總經理陳炫彬表示,事實上中小尺寸面板的技術並不是太大的問題,各家面板廠都有技術能力可以推出各類產品,但是客戶關係的經營才是造成中小尺寸面板市場跨入門檻高的主要原因。 自2004年起,台灣幾乎每家大尺寸TFT面板廠,皆計劃將四代以下的產線產能轉移到中小尺寸面板產品上,主要的原因是由於監視器面板利潤空間漸小,加上以四代、五代產線生產監視器面板較具生產效益之故。台灣面板廠包括華映(2475)、彩晶(6116)、廣輝(3012)都有此計畫,群創則擬用4.5代廠搶佔市場。 不過,雖然各家大尺寸面板廠都想切入中小尺寸面板市場,但並未如想像中來得容易,陳炫彬表示,中小尺寸面板的大多數應用都與消費性電子有關,日本中小尺寸面板廠商與消費電子廠商的合作關係事實上密不可分,因此新進入的廠商想要切入事實上相當的困難,車用面板亦然。 陳炫彬表示,中小尺寸面板的客戶認證時間都需要很多年,友達如今在中小尺寸面板市場發展順利,主要還是由於從聯友時代一路打下來的基礎,與客戶建立長期合作關係之故。陳炫彬表示,有許多日本客戶友達幾乎花了3年才得到客戶認證,有些車用面板客戶甚至等到5年。

無線藍芽耳機可望成為OLED面板第三運用產品

錸德科技(2349)13日舉行股東會,由於提列資產減損與2004年營運獲利不佳,導致2004年每股稅後虧損3.2元,錸德決議不配發股利,錸德集團執行長葉垂景表示,碟片產業未來將朝差異化路線發展,資金、設備與技術將是勝出關鍵;轉投資錸寶科技拜手機與MP3音樂播放機出貨提升,加上新興的無線藍芽耳機可望加入採用OLED面板,2005年下半開始,單月有機會出現轉虧為盈局面。 碟片產業由CD-R時代不斷發展到16倍速DVD+R/-R、8.5GB單面雙層(Dual layer;DL),甚至到下世代的藍光DVD光碟片,葉垂景指出,隨著進入門檻不斷提高,擁有資金、設備與技術才是未來勝出關鍵。

葉垂景認為,碟片將朝差異化路線發展,為因應此一趨勢,錸德也積極提高毛利、高單價碟片如8.5GB單面雙層的出貨比重,以目前接單情況來看,2005年DL光碟片出貨可望較2004年成長100%。

除碟片本業漸入佳境外,轉投資錸寶科技拜可攜式消費性產品需求攀升,營運開始有起色,葉垂景指出,OLED面板已陸續獲得手機業者與MP3音樂播放機製造商大量採用,2005年第三季有機會出現單月轉虧為盈契機。 而在新客戶拓展有成,加上新興運用不斷被開發出來,葉垂景指出,無線藍芽耳機可望繼手機、MP3播放機後,成為第三個新興運用產品。也促使錸寶2005年OLED面板出貨激增,2005年第一季OLED面板出貨僅300萬片規模,第二季成長至400萬片水準,從2005年第三季開始,單月出貨量可望達200萬片水準,預估到2005年第四季單月出貨量挑戰300萬片,在在顯示錸寶營運已出現轉機。

Monday, June 13, 2005

億光葉寅夫:LED背光源將商品化

2005.06.09  工商時報 徐仁全/台北報導
LED何時能用在LCD-TV背光源上,億光及晶電昨日分別在光電展展出以LED為主的三十二吋液晶電視背光源,外界揣測是為奇美量身打造,但億光董事長葉寅夫則不願表示任何意見,連忙說沒有沒有。
今年LED廠商參展主題分三類,一是主攻LED作為LCD的背光源,不再是小尺寸為主而改攻中大尺寸,億光及晶電都秀出三十二吋LCD-TV的試作品,璨圓也展出十七吋背光源,紛紛宣誓LED可作為LCD的背光源,未來可取代CCFL之用。
葉寅夫也表示,目前在七吋車用的LCD面板背光源上使用LED與CCFL價格已差不多,億光也少量出貨中。而此次展出的三十二吋LCD-TV的LED背光模組,目前與CCFL差價有五倍,但明年第二季時可達量產階段,屆時差價只有二倍,市場可接受。
其二的特色是汽車應用市場產品,會場上億光展出汽車尾燈及頭燈,璨圓也展出汽車尾燈。不過,葉寅夫認為汽車市場認證時間較長,廠商要切入還需要些時間,不會太快拿到訂單,但各家已有準備,只是時間問題。
最後則是應用市場最大的照明市場,也是各家業者今年的展出重點,億光攤位上全部採用LED照明,沒有用半顆傳統燈泡或日光燈,光寶及璨圓也展出室內用的照明應用。

Thursday, June 09, 2005

【日本記者看中國】從“京東方科技”看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勝算

  【日經BP社報道】 本文譯自常駐北京的日本記者於6月6日面向日本讀者撰寫的日文專題,特此備註。更多報道參見日本記者看中國專題。   “走出去”,指的是中國企業開始積極進軍海外或兼併收購海外企業這一經營動向。   5月25日,作為首家批量生產自主開發的大型TFT(薄膜電晶體)液晶面板的中國企業,電子儀器製造商“京東方科技集團”的生產線開始啟動。但是,所生產的液晶面板其實並非京東方集團從零開始自主開發的。該公司在2003年1月斥資3億8000萬美元收購了南韓企業“海力士半導體(Hynix)”的TFT液晶面板業務,將包括技術人員在內的約1700名南韓員工攬至麾下。

作為國家戰略得到政府支援   
京東方集團利用南韓的技術和人才,在北京郊外投資12億5000萬建立了新工廠,此次量產的玻璃底板邊長超過1m的“第5代”TFT液晶面板。生產能力為月產玻璃底板3萬塊,成為中國國內第二家批量生產第5代液晶面板的廠家,僅次於上海廣電集團與NEC合資組建的上海廣電NEC液晶顯示器(月產4萬5000塊)。   京東方集團還計劃在年內增設生產線,將生產能力提高到月產6萬塊,從而超過上廣電NEC躍居中國第一。其目標是打破以往被日本、南韓、台灣的製造商所壟斷的市場格局,成為中國第一家世界級大型液晶生產商。   “走出去”這個詞在中國開始被廣為使用始於90年代末中國正式加盟世界貿易組織(WTO)之後。在中國市場對外開放進展的形勢下,中國企業如果只是在國內疲於防守而不積極進軍海外,是無法在激烈的全球化競爭中生存下去的。這種危機感正是“走出去”一詞的背景所在。“走出去”一詞被明確寫入了第10個五年計劃(2001~2005年),作為國家戰略得到了政府的有力扶持。   早期的“走出去”動向主要是國有石油公司投資海外油田開發項目,家電製造商在東南亞設立工廠。但是最近,中國企業收購海外企業的大手筆急劇增加。去年12月,個人電腦巨擘聯想集團以總額17億5000萬美元收購了美國IBM的個人電腦業務,至今令人記憶猶新。   家電巨頭TCL集團在2002年9月收購了德國老牌家電製造商施耐德,次年11月與德國湯姆遜多媒體公司成立了合資公司,整合了湯姆遜的電視機業務。汽車巨頭“上海汽車”去年10月以5億美元購得南韓雙龍汽車49%的股份。京東方集團也是在“走出去”的大潮流下收購海力士液晶業務的。
兩位領軍人物息息相通   
然而,統觀全球,跨國的大型收購成功案例並不多。原因是,要超越語言、企業文化、聘用習慣等巨大差距將員工的心凝聚在一起,非同小可。而且擁有足以涉足海外大型收購案的雄厚資金,幾乎都是有政府背景的大型國有企業。其企業文化及經營手法,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企業大相徑庭。“走出去”才剛啟步,現在下結論為時尚早,但筆者認為,其路途將會走得很艱難。   在這種情況下,採訪京東方讓筆者吃了一驚。這就是京東方在北京的新工廠建設速度比預期的還要快。2003年9月動工,一年後,也就是2004年9月就宣告竣工,經過生產線的試運行,從今年1月起便開始出產樣品。在進入批量生產後的今天,其產品的成品率已經達到近90%。   京東方用於建廠的時間並不比其他競爭對手有大幅的縮短。但是,京東方原本並沒有大型液晶面板技術,因此來自海力士的韓籍技術人員的全面協作不可或缺。   而位於南韓的原海力士工廠只生產過第3.5代產品,啟動第5代生產線對韓方技術人員而言也是初次經驗。況且工作舞臺又是與南韓截然不同的中國。總之,如果中韓兩國同事之間不能彼此真心合作的話,新工廠也許無法如此順利啟步。
“老實說,一開始聽說被中國企業收購了,不知前景究竟如何,心裏是忐忑不安的。來到中國以後,對於事物的看法又是不同的思維方式,所以剛開始每天都可以說是在接受文化震驚(Culture Shock)的洗禮。”一名原海力士的韓籍員工如此吐露心聲。既然如此,為什麼韓籍員工既不跳槽、又不怠工,而是竭盡全力協助建立新工廠呢?“這是因為兩位領軍人物的想法完全一致的結果。雖然工作一線多少有些分歧,但是對於跟隨他們,則是毫不猶豫的。”   這裡提到的兩位領軍人物,一位是京東方的董事長兼CEO王東升,另一位是負責TFT液晶面板業務的執行副總裁崔炳鬥。崔副總裁在海力士公司的TFT液晶業務創建初期就開始作為領導,深得員工們的信賴。王董事長聘請崔炳鬥在京東方總公司擔任重職,由其負責北京工廠的建設工作。除了合資公司,中國的國有企業,由外籍人士出任副總裁級別的職務,可謂是破格的待遇。

擁有共同的目標和戰略
  王董事長與車副總裁共同擁有的,就是北京新工廠的項目不成功,就沒有自己的未來,這種強烈的危機感。   京東方的前身,是一家製造老式真空管的國有工廠--北京電子管廠。這家工廠在1987年與松下電器產業成立了名為北京松下彩色顯像管有限公司的合資企業,開始製造彩色顯像管,隨後獲得巨大成功。然而,製造真空管的工廠卻因為背負鉅額債務和剩餘員工,瀕臨經營危機。三十多歲就被提拔為財務部門主管的王東升,開始大刀闊斧的改革:重組集團企業,分離債務、企業上市、裁減富餘人員。   透過與北京松下的合資,王東升一定認識到了關鍵部件在電子行業的重要性,以及將來取代顯像管的薄板顯示器的必要性。然而,松下在2000年與上海廣電集團成立了合資企業,製造其拿手的等離子體面板。所以王東升不得不尋找新的技術提供商。    而在南韓,2002年,正值重整經營的“海力士半導體”與美國“美光科技”之間的轉讓談判宣告破裂。海力士決定出售除存儲器之外的非核心業務,自力更生實現經營重建。此時,最先被列為出售候補的就是由崔炳鬥領導的TFT液晶面板部門。為了生存,崔炳鬥也不得不尋找新的贊助商。   兩位領軍人物之間的相互信任,正是因為曾經共有過這些危難經歷和危機感,才建立起來的。崔炳鬥表示,“京東方如今在中國和南韓都有製造基地。但是,這既不是兩家不同的公司,也不是屬於兩家母公司的合資公司。在擁有共同目標和戰略的同一管理層的率領下,全社職員齊心協力,這正是我們的優勢所在。”

資金籌集的“高門檻”
  儘管如此,京東方在前進道路上還是遇到了一個“高門檻”。液晶面板市場從去年夏天起持續處於供過於求的狀態,用於個人電腦顯示器的17英寸液晶面板的價格降低了近五成。南韓工廠的效益惡化,導致京東方在05年1至3月份出現了4億5000萬元的凈虧損。   為支付新工廠的建設用款,該公司於3月底向由九家國有銀行組成的銀行團融資了7億4000萬美元。據中國報紙的報道,在液晶面板價格跌破成本的局面下,京東方與銀行團之間的融資交涉陷入僵局。後來是在北京市政府的支援下才終於達成協定。另外,該公司股票上市以來出現最低值,所以也難以通過增資的渠道籌措資金。   昔日曾經渡過經營危機的王東升和崔炳鬥能否跨越下這道“高門檻”呢?其他諸如聯想、上海汽車這樣毅然“走出去”的中國企業,中外企業領導人之間是否又有象王東升和崔炳鬥這樣的信賴關係呢?京東方的未來將成為預測中國企業能否成功“走出去”的風向標。 (記者:北京支局 田原 真司)

台灣重返電視王國

作者:陳良榕 5,15,2005 /第323期

八○年代,台灣外銷美國的電視,曾超過七百萬台,今年,液晶電視掀起換機熱潮,從美國、歐洲、日本一路延燒,無論老牌家電廠或IT資訊廠,都搶挖這批新電視金礦,台灣能否運用強大製造優勢,重返電視王國?

幾乎台灣所有有能力製造液晶電視的業者,都搶挖這個平板的電視新金礦。

黃明堂 攝

 八○年代,三十出頭、剛創業的郭台銘,常騎著一台摩托車,載著各式電視用端子、電視旋鈕,送到當時台灣最頂尖的「高科技公司」——中和的艾德蒙電視。幾個艾德蒙的資深員工記得這位黑臉年輕人,「很會做生意!」 當時,台灣剛萌芽的電子業是「黑白電視」,美商艾德蒙、RCA、飛歌分布在北台灣的幾大廠區,雇用了數萬員工。 還是家小公司的宏碁,為了委託艾德蒙代工電腦螢幕,幾個年輕工程師直接到中和督陣。包含現今資訊界的主幹,鄭定群(威碩總經理)和蔡溫喜(建碁總經理),剛退伍不久的童子賢(華碩副董事長)最年輕,負責驗貨。 「這些人,現在都是大人物了,」一位艾德蒙(現改名冠捷)的資深主管感嘆。 八○年代,電視工業交棒給電腦工業,從此台灣電視的黃金時代落幕,而電腦工業卻是旭日東昇。 暌違二十年,現在,電視製造又重新成為台灣的產業重點。新電視基地開挖 今年四月底起,南科東緣的大片甘蔗田中,挖土機隆隆作響。最快一年後,這塊二四七公頃的土地會成為台灣新的電視製造基地:「南科液晶電視專區」。區內將挖出幾個足球場寬的的人造湖泊,來自不同產業的三萬名員工,將在綠樹環繞的園區居住、工作。 奇美集團下的新面孔,去年從明基手中奪走台灣液晶電視第一大廠寶座的「新視代」,將與一樣專司液晶電視代工的緯創、駿林(歌林旗下)一起成為專區的核心。周圍則環繞著從高雄、中壢遷來的模具、塑膠射出成型等各色協力廠商。 高度垂直整合的生產方式,直逼豐田的「汽車城」設計。奇美電子副總經理林榮俊估計,未來電視專區的總產值可以達到兩千億。 當然,最關鍵的是一旁緊連的奇美電子最新的五.五代廠即將量產,奇美是台灣最大的電視面板製造廠,今年目標賣出五百萬個電視面板,佔全世界的二五%。 奇美在液晶電視下了大注。總經理何昭陽甚至在法說會上半開玩笑地說,「液晶電視市場如果(今年)沒有起來,奇美電子會很慘。」 野心勃勃的,不止以奇美為主的南科液晶群聚。事實上,幾乎台灣所有有能力製造液晶電視的業者,都搶挖這個平板的新電視金礦。大同、聲寶、東元、普騰等老牌家電廠,打算靠它重振昨日雄風,廣達、明基、緯創等資訊廠,則希望藉此「攻入客廳」。 接下戴爾訂單,也投入液晶電視代工的仁寶電腦總經理陳瑞聰便認為,液晶電視將是台灣未來唯一產值可與筆記型電腦(去年總值二○九億美元)相比的產業。 根據資策會資訊市場情報中心(MIC)的調查,去年台灣共出貨一七七.一萬台液晶電視,佔全球的一八%。今年台灣液晶電視可望倍數成長,達三四○萬台。 這數字還需要向上調整,因為今年,千呼萬喚中,液晶電視的換機潮真的出現了。從美國、歐洲、日本一路延燒,「非常熱,到處都非常熱,」友達光電董事長李焜耀說。 剛公布的今年第一季全球液晶電視出貨總量逼近四百萬台,超過一般預期。不但讓李焜耀、何昭陽兩人笑容滿面。各大廠也紛紛重估今年液晶電視的全球出貨,而且一個比一個樂觀。 三星電子、友達均將原先估計調高一到兩成。奇美則做出業界最樂觀的預測:全球將賣出二一五○萬台。 事實上,部份電視用的面板,已經出現缺貨現象。在板橋新建的普騰大樓裡,嶄新明亮的生產線上,慢慢滑過去的全是笨重的傳統電視,因為奇美的三十二吋電視用面板遲遲未到。「今天一天都在等面板,」普騰副總經理莊鎮國有點無奈地說。 主要原因之一,是經過去年台韓業者的流血競爭,今年第一季,最主流的三十二吋面板,價格已較去年同期跌了近半。

一台只要一千美元 
隨著四月間三星與新力合建,專門生產電視面板的七代廠投產,三十二吋液晶電視的報價將逼近一千美元——這是業界公認消費者最能接受的價格引爆點。 另一個理由,則是歐美「數位電視」的收視潮。而數位電視遠較傳統電視優異的畫質、CD品質的聲音表現,是帶動消費者更換大尺寸高畫質電視的「殺手級應用」。 而美國更以法規強制導入「數位電視」,要求今年七月前,所有在美國出售的三十六吋以上電視都需具備收看數位電視功能,三十六吋以下,則要有一半具備。這使得向來熟悉美國市場的台商信心大增。 但同樣是高畫質、大尺寸的技術,坊間還有較廉價的電漿電視、背投影等技術可供選擇,為何業界都將希望放在液晶電視? 工研院數位視訊計劃主持人鄭聖慶解釋,背投影的缺點是體積過大,而電漿技術則有高熱、壽命短的致命弱點。 事實上,早期液晶顯示技術也有反應速度過慢的弱點,畫面與畫面之間的殘影,收看體育賽事時尤其明顯,「歐洲杯足球賽時,球一踢,找不到球,然後就進去了,」飛利浦半導體台灣區總經理江建勳舉例。 但隨著廠商不斷改進,最新的機種反應速度已從十二毫秒(百萬分之一)降到肉眼難以辨別的五毫秒,「(消費者)可以接受了,」鄭聖慶說,業界的目標,是相當於映像管的一毫秒。 隨著技術革新,電視業已經出現大洗牌。由於液晶、電漿電視熱賣,LG、三星已成為世界電視的新王者。失去「金雞母」的新力,則是連年虧損。這次,台灣不一樣了 過去新力靠著獨家的「特麗霓虹」映像管技術稱霸,但到了平面電視時代,液晶、電漿面板卻是四處可得,而且各家技術相差有限。「以前是我有它們沒有,今天是我有它們也有,」台灣新力國際消費性電子產品行銷總經理織田博之解釋。 其實這不過歷史重演罷了,在二十多年前,由於彩色映像管的革命,新力、松下等日本業者也逼得稱霸黑白電視的美國廠牌,如RCA、飛歌等退出市場。 由於當初美商來台只為了廉價勞力,因此雖然台灣外銷美國的電視曾超過七百萬台,技術卻完全沒有生根。「八○年代的『代工』,只是『加工』而已,」身為台灣松下創辦人洪建全三子,一生伴隨台灣電視業的普騰電子董事長洪敏昌感觸最深。 普騰在八○年代以「PROTON」的品牌行銷美國,並以細膩的畫質表現,在CES等國際大展頻頻得獎,但仍受限國內工業水準,造價高於日本貨。「所有關鍵零組件都在日本人身上,怎麼拚都拚不過人家,」洪敏昌說。 但今天,「台灣和以前不一樣了,」洪敏昌說。 今天,佔了液晶電視八成成本的面板,更是台灣的最大優勢。台灣「面板五虎」分布在西部平原的廣闊面板廠,預計在今年內全球市佔率可達四三%,可超過韓國,奪下世界第一。 而且靠著施振榮、郭台銘等人帶頭,經過電腦代工的磨練,台灣製造業的實力已是今非夕比。除了面板,液晶電視的外殼、機構、晶片,台灣從製造到設計樣樣能做,樣樣有世界水準。

數位電視產業樹完整 
這次數位電視崛起時,台灣的關鍵零組件自給率高,「讓我很放心,」駿林科技執行長王以德說。 歌林旗下的駿林即將搬入南科液晶電視專業區,它配合美國通路生產的「Olevia」品牌液晶電視,已成為北美市場第三名。 但駿林是以背投影電視起家,最關鍵的小投影機卻掌握在新力、EPSON等日本廠家手中,缺貨時總讓業者心驚膽跳,「新力宣布不對外供應,很多人就垮掉了,」王以德說。 甚至,影響畫質最關鍵的數位電視晶片,過去向來由三大外商:鼎雲(Pixelworks)、捷尼(Genesis)、泰鼎(Trident)把持。現在看準液晶電視的群聚將出現在台灣,國內已有十多家IC設計公司投入數位電視晶片設計。「我們技術都準備好了,」凌陽科技總經理陳陽成說。 而讓聯發科、聯詠、凌陽等IC設計大廠全力以赴的,則是俗稱的「液晶電視單一晶片」,將原先做訊號轉換、影像處理等四顆晶片合成一顆,而且價格只要國外競爭對手的六成以下。 價格低廉,加上台灣IC設計公司客戶服務遠勝外商的傳統優點。讓國內各大電視廠紛紛「愛用國貨」起來。 例如,在板橋普騰嶄新的冷氣廠房,兩個聯詠的年輕工程師,正以筆記型電腦和電視連結著,專注監看結果。這台普騰即將推出的「祕密武器」——超薄三十二吋液晶電視,背後暴露在外的電路板,最大一顆黑色電晶體,上頭便印著——「NOVATEK」(聯詠品牌)。 而印著「MediaTek」的聯發科電視晶片,則在另一家南部電視廠測試中。 聯發科、聯詠兩家台灣最當紅的IC設計公司,同樣出身聯電,甚至共用同一棟竹科大樓上班,卻首度出現重疊產品而「兄弟鬩牆」。 這是當前業界的熱門話題。「現在它們兩個『姓聯的』競爭得很厲害,」一位業者表示。 當台灣科技大廠紛紛複製資訊業的製造經驗進入電視產業時,最令業界憂心的是,過去台灣電腦業「兄弟鬩牆」、「流血殺價」的做法,會不會一併帶到液晶電視,讓台灣又奪下一個「笑不出來的世界第一」? 仁寶電腦總經理陳瑞聰便認為,由於眾多廠家趨之若鶩,液晶電視最後也會像筆記型電腦一樣,走向低利潤的不歸路。 身為國內唯一在品牌、面板都居領導地位的廠商,明基電通董事長李焜耀認為,解決之道是「放棄代工」。 這位「品牌傳教士」依舊苦口婆心,「今天沒有品牌的電視,和有品牌的,價差多少?想過這個沒有?」李焜耀有點激動,「大家都以為營業額做大就好,問題是這沒有價值。」 台灣在電腦時代已培養出宏碁、明基、華碩等國際品牌,當進入品牌價值更是致勝關鍵的電視產業時,可以預期的,更多新品牌,也將一一誕生。例如現在奇美的「Poly vision」、瀚宇彩晶的「Hanspree」。 也許台灣的數位電視,終將走上一條不同的路。(黃靖萱協助採訪)

普騰「好色」師傅檔案 
廣達、明基等資訊大廠,總認為造起電視,大同、普騰等傳統家電廠不堪一擊。 但家電廠主管則是一臉不以為然,他們覺得電視到底不是電腦,尤其是畫面調整完全靠「感覺」、「經驗」,得靠那些「二、三十年的老師傅。」 民國二十八出生,今年六十七歲的林正忠,便是這種傳說中的「老師傅」。 蘇格蘭威士忌酒廠的調酒師,以敏銳的嗅覺,決定酒廠所有產品的最終口味。而林正忠則扮演著「調色師」的角色,他的眼光就代表普騰電視最挑剔的標準。他點頭說可以,電視才能出貨。 頭髮花白的林正忠,臉上刻著深深的皺紋,但是一雙眼睛依舊銳利。「我可以調出比SONY更好的顏色,」他自信滿滿。 這位「調色師」的工作流程是這樣:每一批電視出貨,讓林正忠先校調好一台,再讓工程師連接電腦去測試數據,最後做為量產標準。 但也不是這樣就可以。採訪當天,林正忠在出廠前最後的「燒機」階段(耐久性測試),發現有一台不妥,當場叫工人全部拆箱重測。「我覺得還有空間,」他說。 林正忠對光與色的感覺,罕人能及,這其實來自他上半生的經歷。 剛光復時,彩色沖洗技術還未發明,當時的電影院雖然播放彩色電影,但外頭貼的「劇照」,沖洗出來卻是黑白的。當時初中畢業的林正忠便負責「劇照著色」。 他和其他熟手師傅坐在放映廳看一次試片,然後回去用畫筆在黑白相紙上,畫出硬記下來的色彩感覺。他記得畫過的有「梁山伯與祝英台」、「宮本武藏」等。 到了彩色沖洗時代,在宜蘭開家電行的林正忠,買了一套昂貴的富士彩色沖洗設備擺在家中,業餘幫人沖洗、修改結婚照。在暗房裡與顯影液為伍,慢慢校對膚色、紅綠花樹的過程,幾十年累積下來,也造就他對光、色的敏銳感覺。 他指著電視螢幕,傳授「好電視」的訣竅,「第一個,要自然,不要很鮮豔。你看那髮絲一根根都很清楚,百看不厭,要層次很分明,有景深、有立體感。」

Tuesday, June 07, 2005

LED背光源大幅提升LCD TV色彩

利用光發射二極體作為背光源的LCD電視機似乎已準備好在2005年量產。如果可以達到實際的應用,將可以大幅提升色彩的表現度。


一位任職於光發射二極體(LED)製造商的工程師表示:「一家電視公司的工程師抱怨此競爭已超越了他們。」2004年11月,日本Sony推出了40吋和46吋的QUALIA 005,這是第一批使用紅(R)、綠(G)及藍(B)LED作為背燈的液晶顯示(LCD)電視。整個業界的工程師都報以歡呼和喝采。如同一家LCD面板製造商所言:「Sony正在飛越... 我還是無法相信他們可以這麼快就商業化!」背光燈從背後使LCD面板發亮,一般包含了一個光源以及如支架(spreader)等光學組件。雖然大尺寸的LCD電視已採用冷陰極燈(CCFL)作為此用途,但Sony轉而使用三色(RGB)的LED。 似乎已可以確定有好幾家LCD電視的製造商會跟隨Sony,在2005年量產並推出配有LED背燈的機型。例如,韓國的報紙就報導了韓國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將在2005年的上半年開始量產。 許多電視製造商正急切地累積此一領域的專業知識,以便可以儘快地研發LED背燈。主要的原因是LED背燈預期會大幅提升LCD電視的附加價值內容。

色彩表現
利用RGB作為背光源有好幾項優點。大部分的電視製造商尤其被加強的色彩自由度所吸引(圖1)。它可以達到超過100%國家電視標準委員會(NTSC)規範的色彩再生範圍,並且可以自由地調整白色的表現。RGB背燈不僅提供了比傳統CCFL背燈明顯較寬廣的色彩再生範圍,即使是在以陰極射線管(CRT)中的螢光體、電漿顯示面板(PDP)或表面導電電子發射器顯示(Surface-conduction Electron-emitter Display, SED)等技術所不易達到的再生色彩方面,它們也可非常輕易地達成。好幾家LCD面板的製造商都認同在色彩方面,LCD面板是市面上所有裝置中性能最佳的,而關鍵的技術就是LED背燈。Sony是第一個以此觀點為基礎推出商品的。此公司在薄型電視市場上被認為是較晚起步的,因此業界的許多觀察家相信它會極力地將LED背燈商業化,以提高該品牌在電視接收器市場的知名度。好幾位LCD面板的工程師皆表示:「不難想像Sony是把LED背燈技術視為下一個Trinitron。」 當然,Sony不是唯一把色彩定位成競爭重點的製造商。LCD電視截至目前為止的競爭一直在強調較高的亮度和解析度、較大的螢幕尺寸以及較低的價格;而所有的製造商都樂於在這些既有的指數中加入新的特徵以加強競爭力。一家LCD製造商的消息指出,Samsung Electronics最近一直在聘顧色彩專家,這是它決心在色彩議題上全面出擊的證據。鎂光燈已開始照亮色彩所凝聚的激烈競爭。

刺激競爭

在設備製造商的這些動作鼓舞之下,參與LED背燈的周邊組件製造商也漸漸感興趣了。好幾位任職於背燈或LED廠的工程師皆認同Sony的大膽舉動,勢必可刺激研發競爭。他們表示,初步設定為2007年或以後的標的日期,毫無疑問地將往前推。組件製造商正積極地作準備以因應可以預期的需求。從事LED背燈的大部分製造商都採用美國Lumileds Lighting, LLC 的LED背燈。目前而言,它們具有最高的輸出並且三種顏色(RGB)都有。彼此競爭的LED製造商當然也在採取行動。例如,日本Toyoda Gosei Co, Ltd 計畫在2005年推出了一個適用於LED背燈的3色高輸出LED。根據該公司光電和智慧財產主任Ota Koichi表示:「LCD電視背燈是個非常令人興奮的市場,所以我們想使它成為我們主要的事業領域。」最近將進入藍光LED市場,並在2004年11月開始運銷樣品的日本Showa Denko KK也非常地熱中,如電子部氮化鎵計畫的計畫主持人Kazuhiro Mitani所解釋的:「我們計畫在2005年在我們的產品線中加入綠光LED,這樣我們就三種顏色都有了。」

可能的內容變化
採用LED背燈,可能會使廠商推出超過100%NTSC色彩再生範圍規範的電視接收器。如果真的發生就會輕易地導致內容本身產生變化,因為電視接收器本身的色彩表現會比內容的更為豐富。如電視廣播或是存作MPEG影像的套裝媒體等視訊內容的色彩資訊,都是為了配合CRT電視之色彩表現範圍而創造的。換言之,它含有的RGB標準色彩資訊只有相等於NTSC規範的70%左右。因此,Sony QUALIA 005利用一專屬的演算法轉換來自廣播或其他來源之視訊信號,將所顯示的色彩範圍延伸至RGB標準以外。如果市場上出現許多具有此能力的電視機時,就會有愈多人要求具有較寬色彩範圍的內容。 事實上,趨勢已然成形,從日本電子和資訊技術工業協會(JEITA)目前正在討論稱為xvYCC的新視訊色彩空間標準上即可證明。它的目的是在定義比sRGB標準還要寬的色彩空間。在利用Munsell Color Cascade(廣泛色彩樣本系列)比較時顯示sRGB標準只達到55%,而xvYCC則有100%。JEITA在2004年10月向國際電子技術委員會(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 Commission, IEC)提議將xvYCC標準國際標準化,而它最早可以在2006年開始被採用。如果此標準被正式接納的話,將意味著內容會出現新的色彩資訊。
色彩混合
在擴大色彩再生範圍方面,雖然採用3色的RGB LED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法,但它們卻不容易有效利用。對於希望使用LED的工程師而言,第一個令他們的驚訝的是亮度和色彩的不均勻。據一位背燈製造商表示,它的亮度偏差是CCFL的5倍左右,而色彩偏差則是5到7倍。一位任職於背燈廠商的工程師表示:「在看到實際排列LED的原型並且第一次點亮它們時,我非常地驚訝。我以為此技術永遠都不會成功的。」Sony雖然尚未透露技術細節,但似乎已透過嚴格的LED選擇程序解決了QUALIA 005的問題。Sony的LED供應商Lumileds表示他們運出的貨品現在都必須符合比他們原來想像還要嚴格的標準。然而,很遺憾地,即使透過嚴格的篩選程序以及類似的措施還是無法完全解決使用LED的困難度。它們所面臨的一連串問題和CCFL背燈所面臨的完全不同。不僅是急切地想在產品中使用LED背燈的設備和面板製造商目前已投入許多人力,希望找出這些問題的解決方法,即使是背燈和LED製造商本身也是如此熱中。 設備和面板製造商在使用LED背燈方面面臨了三個主要的問題;即(1)降低顯示中色彩的不均勻,(2)減少色彩漂移以及(3)降低電源消耗量(圖3)。在這3項當中,許多工程師已指出降低色彩不均勻(1)是最困難的。通常造成色彩不均勻的原因是採用了3個(RGB)LED。它和使用白光開始的CCFL設計不同,3個RGB顏色必須混合以產生一致的白光,然後再點亮LCD面板。解決色彩不均勻的一項有效方法是增加LED光源和被點亮的LCD面板之間的距離(路徑長度)。這讓光較易混合。好幾家製造商都利用雙光導來增加路徑的長度,將光反射以達成此一目的。例如,日本的NEC-Mitsubishi Electric Visual Systems Corp(NM Visual)在它的桌上型印刷(desktop publishing, DTP)以及其他商業應用之LCD監視器(其中包括一個21.3吋的機型)中採用了此一方法。單單是此架構無法完全地消除色彩的不均勻。設計LCD監視器用背燈之日本NEC LCD Technologies, Ltd透露它還需要其他的改變,其中包括更改LED的定位模式和間距等。
直接LED的設計
儘管光導是加強色彩一致性的一項有效方法,但它們卻降低了光的使用效率,因為在經由光導傳導時會有流失的情形產生。當標的是消費者時,不同於NM Visual所製造的商用LCD監視器,它的亮度至少必須是400至500cd/m2,因此業界有許多人都覺得電視接收器需要LCD面板下面的LED直接發出的亮度,而不是經由光導。日本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的先進技術研發中心/影像引擎技術部門/影像色彩小組經理Hiroaki Sugiura博士表示:「電視機的背燈幾乎可以確定是直接LED的設計,因為它們可以較輕易地增加亮度。」Sony的QUALIA 005就是一個直接LED的設計(圖4)。然而,即使採用直接LED的背燈,色彩的一致性還是非常重要的。一般而言,LED是緊密地組合在一起以促進色彩混合,但是它們愈緊密就會集中愈多的熱源,因而需要複雜的散熱架構。然而,如果LED的間距加大一點,要處理所產生的熱就簡單得多;但另一方面,色彩的不均勻卻成為更大的問題。QUALIA 005藉由將水平方向的LED緊緊地包裝而垂直方向的鬆散地包裝,嘗試在色彩和熱之間取得平衡。
削薄直接LED
直接LED背燈的厚度一般大約多了50mm,因為它需在LED輸出和LCD面板之間有足夠的距離以便進行色彩混合。日本的Tama Fine Opto Co, Ltd為一家強調薄型設計的廠商,它研發了一個只有30mm厚的直接LED背燈。它在2004年10月的FPD International上首次曝光。它在一個晶格中裝置了多個日本Omron Corp所研發的光源單元。光源單元(只有6mm厚)中RGB LED所發出的光反射在單元本身內部,並且在從單元中輸出時它已混合至一定的程度了,使它多少可以縮短到LCD面板的路徑距離。Tama Fine Opto相信光源單元和反射鏡的尺寸可以最佳化成一個甚至更薄的設計。該公司研發部門的總經理Mitsuhiro Suzuki表示:「此原型有30mm厚,但我們希望在2005年秋天當量產開始時將它減至25mm。」該公司也打算消除單元之間的接縫處,透過光源單元的色彩和亮度的差異而使人們看得出。
電源:CCFL層級,2007年
LED背燈的另一個關鍵問題-減少色彩的漂移(2)-可能需使用色彩感應器和溫度感應器。當3個LED因為溫度或是暫時的變化而顯示不同的發射特徵時,就會產生色彩漂移的情形。LED製造商指出,解決LED發射特徵漂移的問題並非易事,並且建議有必要使用一個感應器來偵測LED的波動並自動調整圖素的明暗度。如QUALIA 005等LCD監視器以及NM Visual推出的設計都是採用此方法。第(3)點降低電源消耗量只能透過改善LED本身的性能來解決,而不是透過設備製造商進行任何的新發明。這是一個會跟著我們的過渡問題,直到LED的發射效率達到一個足夠高的層級為止。CCFL的發射效率大約是60lm/W,但是LED卻只達到大約30lm/W。簡單計算顯示LED將需要加倍的電源才能達到和CCFL背燈一樣的亮度。LED背燈的電源消耗量可能需要再2到3年的時間才能降到CCFL背燈的水準。Lumileds宣稱內部量子效應和光抽出效率的改善已解決了要在2006年或2007年以前將發射效率提昇至CCFL水準的主要技術障礙 。Lumileds Lighting Japan的總經理兼日本地區的企業副總裁Norihide Yamada表示:「視市場有多大而定,但我們希望在2007年左右將LED背燈的成本降成CCFL背燈的1.2倍左右。」事實上,如果LED的發射效率和輸出增加的話,它將可以較少的LED達到與目前水準同等的總背燈亮度,進而進一步降低成本。製造商有必要在這些新的LED問市時累積如何適當地運用這些LED所需的專業知識。
作者  Hiroshi Kariatsumari Hiroki Yomogita

日韓觀察

【新電子編輯部】
2005.02
TDK斥資35億日圓 擴增OLED生產線

日本經濟新聞新近報導指出,前些日子沈寂一陣子的平面顯示器要角之一的有機電激發光顯示器(OLED)面板,最近又重獲日本電機大廠青睞,紛紛挹注重金重開爐灶。其中,自2000年起,開始生產用於車用影音產品的被動式OLED面板之日本TDK,鑑於該面板亦被廣泛應用於目前市場當紅的內建硬碟數位音樂播放機上,該公司推斷未來市場需求強勁,因此日前才對外公開表示,將斥資35億日圓(約3,408萬美元),在該公司的北茨城廠增建新的生產線,增產OLED面板,目標是在2006年夏季前,將現有產能倍增。
該報導進一步披露,由於OLED在數位音樂播放機等應用產品尚有所突破,因此TDK計畫先行強化增產體制,以備未來在該市場中勝出。TDK也指出未來該新生產線投產後,該公司的車用影音產品用面板月產能,將由目前15萬片倍增為30萬片。
日東工計畫挹注8.7億美元 擴增LCD偏光膜產能
日本產業新聞新近報導指出,由於LCD廠積極擴增產能,連帶使得關鍵零組件水漲船高,紛紛擴增產能以應。
其中,日本LCD偏光膜大廠日東電工相關人員最近便在接受媒體訪問時向外界宣佈,有鑑於全球LCD生產廠商擴廠不手軟,相關材料需求逐漸且穩定地攀升,該公司計劃在未來3年投資900億日圓(約8.7億美元)擴充產能。
日東電工發言人表示,由於全球平面電視銷售持續成長,可望帶動LCD生產材料需求成長,因此決定投入900億日圓擴增產能。該人員並指出此番擴產重點為旗下的LCD光學膜生產線。事實上日東電工近來已逐步增加LCD光學膜產能,據報導,該公司在上個會計年度(2004年4月~2005年3月)提撥560億日圓作為擴產之用,較2003年度大幅增加81%,預定年度產能可望提升至6,400萬平方公尺,較上年度4,300萬平方公尺成長近5成。
日立取得KDDI設備大單 與三星相互較勁
日本產業新聞報導新近引述日本最大電子產品製造商日立公司發言人訊息報導指出,繼日前南韓三星電子對外宣稱接獲日本第二大行動電信服務商KDDI價值8億美元的行動網路基地台訂單之後,一直以來與KDDI關係良好的日立,新近亦剛接獲KDDI價值逾8億美元行動網路設備訂單,充分顯示該公司在此領域深耕多年的效益。KDDI對此不表示任何意見,但日立發言人直指該公司所接獲的訂單金額較三星來得多,顯見較勁意味明顯。
該報導進一步陳述,日立自2000年以來即為KDDI行動網路設備的主要供應商,日立表示,該公司提供KDDI新款基地台的服務,是採用數據傳輸速度較網路或是其它資料傳輸系統來得更快的EV-DO技術。
該公司同時指出,2006年度一開始(日本曆法),該公司計畫在日本全境,全面佈建EV-DO行動網路設備以利後續相關業務。其實,三星電子先前亦曾表示,該公司將提供KDDI以資料傳輸速度每秒1.8Mb的EV-DO技術為主之電信設備。日立此番表態,頗有與三星電子捉對廝殺的意涵。
NTT DoCoMo耗資820萬美元 佈局中國行動通訊市場
日本經濟新聞新近引述日本最大行動通訊業者NTT DoCoMo公關稿報導指出,雖經濟成長仍趨緩,中國市場也並未如先前所期大鳴大放,但鑑於該地區行動通訊業的成長性仍高於全球其他各地,無法忽視,因此吸引全球各大廠紛紛搶進步局,其中,該公司新近就花費820萬美金,投資2家中國資訊服務公司,為進軍中國行動通訊業作準備,以求逐步佈局這塊潛力十足、成長可期的市場。
據悉,NTT DoCoMo日前發佈新聞稿指出,將花費400萬美元投資中國Emcore Technology。Emcore Technology為中國的未上市公司,旗下子公司Beijing Lingtu Spacecom Technology主要提供地圖等定位服務。NTT DoCoMo亦將投資420萬美元,作為購買另一家未上市公司Digitial Media Group股票之用,據悉,該公司旗下的北京東方英龍科技發展公司(Beijing Eastlong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的主要業務,是提供上海地區地下鐵數位廣告服務。
日立、東芝、松下合資TFT面板廠 專攻IPS廣視角技術
日本經濟產業新聞報導指出,由日本電機大廠三巨頭日立製作所、東芝、松下電器產業3廠合資設立的TFT LCD面板廠IPS Alpha Technology,已順利自2005年1月1日起正式運作。日前該公司對外宣布將不盲目追求大尺寸化,而計畫以低成本量產策略,來因應三星電子、夏普等廠的新世代面板生產線相繼投產的局面。
據悉,IPS目前資本額共640億日圓。日前日本官方金融機構日本政策投資銀行亦決定挹注20億日圓(約1,945.7萬美元),新廠計劃於2006年中,正式量產32吋大小的液晶電視(LCD TV)用TFT LCD面板。新廠生產的第六代玻璃基板,尺寸大小為1,500mm×1,800mm,未來將生產最具切割效益的32吋面板,並以IPS日立的廣視角技術,與他廠產品區隔。
JVC將提高內投電視用面板產能 以及內投電視產量
日本產業經濟新聞報導指出,雖然次世代電視機的換機風潮在售價等各因素下似乎未如預期產生狂潮,造成先前大舉投資的廠商需面對存貨的節節高漲。但熟悉市場的人士仍對此換機潮信心滿滿,面對隨時可能高漲的次世代電視機市場需求,投產上仍不敢手軟。其中,日本電子業者JVC新近也對外宣佈,計畫大幅提高內投電視用面板產能及內投電視產量以因應市場需求。
該報導進一步陳述,目前只有2種內投電視機型,未來計畫增加到6種機型的JVC,即預計耗資40億日圓(約3,840萬美元),在神奈川橫須賀市興建1條新的LCoS生產線。JVC的內投電視每一台須使用3片LCoS面板,目前該公司旗下位於橫濱之面板廠月產能為3萬片;新廠可能自2005年4月開始投產,6月份達到6萬片產能,屆時2廠月產能加總將達9萬片。
NEC戮力擴展中國通訊市場 2005設備業務市佔目標超過5成
日本經濟新聞報導指出,在全球通訊市場一片低迷當中,中國通訊市場因其潛在的爆發力仍對全球各廠擁有強大的吸引力,加上市場一般皆預料,中國政府可望於2005年中發放3G執照,更是讓中國通訊市場成為當紅炸子雞,可說是兵家必爭之地。其中,日本電機大廠NEC新近即公布,該公司預計從2005年開始戮力在中國市場拓展3G通訊設備事業。
該報導進一步陳述NEC計畫由通訊設備事業切入,以基地台的銷售乃至系統架構等業務,逐步擴大在中國市場的事業版圖。該公司揭示的營業目標是2005年攻下中國通訊設備事業5~10%的市佔。以營收而言,2005年度中國市場營收目標上看300億日圓(約2.89億美元);2~3年後營收目標則達1,000億日圓。至於該公司先前曾因新款手機研發腳步過慢,於2004年10月將2004年度手機出貨目標,由1,860萬支調降為1,470萬支部分,該公司明確表示,可望因2004年下半及時推出新款手機而可順利達成此目標。
東芝等國際大廠 相繼撤出LCoS晶片技術
日本產業經濟新聞報導指出,在世紀換機潮流下,市場預期消費者對電視的需求將逐漸由傳統彩色映像管電視(CRT TV)轉換至大尺寸平面電視,帶動廠商對相關技術的研究亦積極開發。在林林總總的技術中,尤以反射式矽基液晶(Liquid Crystal on Silicon, LCoS)晶片技術之發展最為崎嶇,使得東芝、英特爾、飛利浦等半導體大廠,紛紛在研發過程中面臨難以突破的困境,最後廠商決定擱置LCoS計畫或自行宣佈放棄。
由於採用LCoS技術生產平面電視不但可降低製造成本並可兼顧螢幕品質,對大尺寸平面電視來說是一大解決方案,因此吸引廠商陸續投入LCoS技術研發。然而實際狀況卻不盡理想,如英特爾在2004年1月美國拉斯維加斯年度消費性電子展中,曾信誓旦旦地預期該公司2004年底可望推出LCoS晶片,但在8月中旬時突然表示延緩推出,最後悄悄宣佈停止該項計畫。另外,日前飛利浦與日廠東芝也紛紛撤守LCoS計畫。據悉,發展LCoS所需具備的跨領域專利整合,包括光學、軟體、類比晶片設計等,是廠商紛紛棄守的首要因素。
產業板塊移動與專利權糾紛 為2004年度日本IT要聞兩大重點
日本經濟新聞報導指出,回顧2004年日本IT產業的重大事件,發現產業板塊位移與專利權糾紛堪稱全年新聞要角,其中,面板業更是佔據新聞版面最多的一項產業。除次世代面板話題外,該產業勢力版圖重新洗牌、海外面板大廠間的專利權紛擾等消息都讓人眼花撩亂。而遊樂器王國的兩大重量級業者任天堂與SONY,雙雙在2004年底推出新款掌上型遊樂器亦為熱門新聞。
以專利權糾紛來說,包括了富士通控告三星SDI侵犯電漿顯示器(PDP)技術專利,點燃日、韓廠面板專利訴訟戰火。後續則是松下電器產業指控樂金電子PDP面板侵權的消息。還有夏普控告東元生產的液晶電視面板侵權等。
其他重要的事件,還包括SONY與三星電子簽署為期5年的專利交叉授權合約,雙方將共享DRAM、快閃記憶體(Flash)、音樂壓縮技術、次世代光碟規格-Blu-ray Disc等範疇的相關專利。此外日立製作所、松下電器及東芝等3大IT巨擘,宣佈要合資興建大尺寸TFT LCD面板廠,以及日本碩果僅存的DRAM供應商爾必達,將在3年內籌資5,000億日圓,以挑戰三星的霸主寶座等新聞也都喧騰一時。
東芝將退出電漿電視生產 改以SED技術為主
日本媒體時事通信新近報導指出,日本市場盛傳電子業者東芝近期將停止生產電漿電視,改以SED(Surface Conduction Electron Emitter Display, 表面發射顯示器)電視取代。電漿電視與液晶電視的電視霸主之爭雖已紛擾多時,多家廠商也通常雙雙壓寶,唯恐錯估消費者的動向。但經濟的成長緩慢的確也造成廠商必須壯士斷腕,近日即出現廠商陸續撤守某一事業的現象。
該報導進一步指出,東芝可能自2005年夏天起,即會在日本境內停售電漿電視,日本以外市場則會較晚。事實上,有消息指出,東芝自2003年底就沒有在日本境內推出任何新款電漿電視。而東芝指稱的SED技術,則是該公司與佳能合作開發的新技術,預估2005年下半會有正式商品推出,預期新產品將用來接替電漿電視退出市場後之空缺,主打40吋以上之市場。除了SED電視外,該公司在LCD面板佈局上也未缺席,並與日立及其他業者合資生產中。
另外,同時亦有風聲指出SONY也將停止生產電漿電視,但遭該公司否認,指稱未來電視生產雖將著重於LCD及內投等產品,但組裝電漿電視事業仍將持續。
SONY挹注500億日圓 增產CCD及CMOS影像感測器
日本工業新聞報導指出,面對全球各廠戮力經營液晶電視(LCD TV)、數位相機等產品,全球第二大消費電子廠商SONY近期對外界宣布,未來2年該公司將斥資600億日圓(約5.76億美元),擴增旗下兩座位於九州的半導體廠規模,希望擴大產能規模、縮減單位產出成本,並盼能藉由自行生產重要晶片元件,使該公司產品能與競爭對手的產品有所差異化。
據悉,未來SONY將投入大約500億日圓,在九州熊本科技中心境內建造一座無塵室及添購生產設備,將生產用於數位相機和數位攝影機的CCD(Charged Coupled Device)以及CMOS影像感測器。此外另一消息也指出,SONY亦將於2005年挹注100億日圓於九州另一個生產據點國分科技中心,SONY表示,將在國分廠建造一座無塵室,並擬新增一條生產線,作為生產液晶電視用驅動IC及SONY自行研發的零組件-SXRD(Silicon X-tal Reflective Display)。報導指出,這兩個生產據點都隸屬於SONY在九州的子公司SONY Semiconductor Kyushu Corp.,預估此兩案擴建計畫將陸續在2005年5月開始動工,並可望於2006年春季開始投產,強化該公司後續競爭力。
東芝NB生產線重心日漸移至中國杭州
日本產業經濟新聞報導指出在筆記型電腦(NB)廠商惠普、戴爾凌厲的削價攻勢夾擊下,全球第三大筆記型電腦(NB)廠商日本東芝,近期宣布為了撙節成本、提升生產效率,該公司計畫關閉旗下菲律賓廠筆記型電腦生產線,全數移轉至中國,並提高菲律賓廠現有硬碟機產能。預期第4季該廠產能可望由目前的100萬台規模,成長至120萬台,成長幅度為20%。
該公司對外宣佈,旗下位於菲律賓的NB生產線,將在近期停產,在縮減成本考量下,未來NB產能將遷移至中國杭州個人電腦廠房。該公司相關人員指出,未來將提高委外代工比重,預期將高過50%,而自行生產的PC所佔比例將隨之降低。報導指出,這項重整計畫也同時顯現出,東芝當務之急為撙節成本及提振產能效率。東芝菲律賓廠房位於Laguna省,共有員工6,500名,主要生產NB和硬碟機,目前NB月產能可達10萬台。東芝表示,未來生產線移往中國杭州後,杭州每年PC產量可望倍增,預計2005會計年度(2005年4月~2006年3月)年產量可達300萬台。

工商時報 東芝、佳能搶進大型面板市場陳穎柔/綜合外電報導

2004.09.15  彭博社周二報導指出,東芝和佳能擬合資二千億日圓(十八億美元)成立SED株式會社,生產使用他們合作開發的表面傳導電子發射體顯示器技術(SED)之大型顯示器,期盼率先凝聚競爭力,好在大型面板市場勃興之時大賺一筆。
東芝的執行長岡村正表示,由於數位廣播獲實施,預料大型面板的需求在二○○六年將掀起一波高潮。他表示,根據估計,今年全球賣出的大型面板顯示器估計約一五○萬片,到二○一○年,賣出數量將是目前的四至五倍。
SED株式會社首先投入二百億日圓於佳能一處廠房,預定明年八月啟動SED大型顯示器生產線,其餘一千八百億日圓資金將挹注東芝一處廠區,該廠擬於二○○七年開始量產。
SED科技係由佳能和東芝從一九九九年六月起合力開發而來,此一技術所生產的顯示器比一般電漿面板要省電,其所耗電力較現今標準電漿面板要省三分之一左右。SED株式會社資本額為十億日圓,佳能擁有五○.○○二%股權,其餘由東芝所有,SED的社長一職將由現任佳能SED開發本部副本部長的鵜澤俊一擔任。
東芝和佳能期望SED大型顯示器的銷售額在二○○七年之前便達到三百億日圓目標,到了二○一○年累積成二千億日圓。初期產量訂為每個月三千片五十吋面板,在第二階段,每月產量提升為一萬五千片,到了二○○七年底,每月產出七萬五千片面板。

Finetech Japan開展 SED顯示器技術 大放異彩

陳泳丞/東京二十日專電
在今年全球面板廠幾乎都面臨可能虧損的龐大壓力下,日本東芝與佳能合資的SED顯示器公司正在開發中的SED(表面傳導型顯示器)技術,成為今年Finetech Japan大展中最受矚目的產品,SED公司已經有二百億日圓的初期投資,估計明年將有新增的一千八百億日圓加碼投資量產線,準備在二○○七年正式進入大尺寸SED平面顯示器的量產。
在今年Finetech Japan的基調演講(Keynote Speech)中,包括新力與松下、東芝等三家廠商,各自為了LCD、PDP與新興的SED顯示器進行「護盤」,在薄型平面顯示器的前提與共識下,各自闡述三大顯示器技術的光明前景。其中,尤以SED最受矚目。
實際上,SED的顯示技術,基本上有點類似前後被壓扁了的CRT映像管,具有高反應速度、高解析度等特長,在展覽會場上,東芝也特地大手筆佈置會場,展出試作的三十六吋SED顯示面板,並吸引大批參觀人潮。東芝表示,目前不管是PDP、LCD或是背投影電視機,都有程度不等的顯示缺點,因此才與佳能合資,開發新的顯示器技術。
不過,與會人士也提出異議,認為到今天TFT能成為全球市場的技術主流,主要原因就是大家都在做,SED的顯示特性與未來的成本架構可能極具競爭力,但是玩這種技術的人只有東芝與佳能,如沒能即時推廣、授權,將整個量產規模拱大,即使技術再好,也不容易在短時間內見到成果。
業內人士說,TFT、PDP等都是在十幾、二十年前就已經開發出來的技術。現在日本廠商在TFT量產方面已經遠落後於台韓廠商,因此能夠有一種顯示器技術,是自家有、別人通通沒有的,當然會當成寶,爭取精神上的勝利,恐怕遠超過取得實質上的獲利意味。

【新聞】電漿 (PDP )與液晶 (LCD) 遭遇強勁對手: SED 樣機驚現!

我們還沉醉在LCD瘋狂降價的欣喜中,當我們還對著48寸的大螢幕電漿驚嘆不已的時候,而一種更先進、性能更優秀的技術已經悄然入市,而帶來這一新技術的,就是我們數字影像領域裡赫赫有名的兩大巨頭:佳能和東芝。這項最新的技術名為SED顯像技術,其全稱是 Surface-conduction Electron-emitterDisplay,中文名字是表面傳導電子發射式顯示器。此項技術的顯像原理與傳統的顯像管相似,同樣利用電子撞擊螢光物質來呈現畫面,所以它擁有了傳統CRT的全部優點,其顏色重現達到了無窮色,對比度和亮度同樣擁有映像管的特性,輕易達到高亮度和高對比度的畫質重現。SED、LCD、PDP的性能對較這個SED的技術,把原映像管的電子槍發射系統進行了改良,由原來的單一電子發射途徑進行了徹底的摒棄,改用大面積的電子發射板進行電子的發射,使顯像部件的厚度得到了空前的「瘦身」,SED成功地把厚度控制在同等尺寸的電漿和液晶螢幕的一半。最讓人振奮的是,由於電子源與螢光粉的距離得到了大大的縮短,所以其能耗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在同樣的尺寸下,它的能耗只相當於液晶的1/2,更是電漿顯示器能耗的1/3。SED的螢幕部份基於SED技術的顯示器將在今年年中開始大量生產,這意味著液晶與電漿已經出現了暗涌,顯示領域也許又會發生一起天翻地覆的革命,讓我們拭目以待。

SED:TV市場的明日之星?

SED面板正跨入電視市場。SED的影像品質引來了相當的關注;同時,Canon和Toshiba對於他們的價格競爭力也充滿信心。
作者 小谷卓也

日本Canon∕SED研發總部的主任兼集團執行Shun′ ichi Uzawa表示:「在與LCD和PDP等顯示面板的價格競爭上,我們已有致勝的紮實技術基礎,因此我們決定現在就公佈。」日本的Canon和Toshiba宣佈他們將在2005年8月開始小批生產表面導電電子發射顯示器(surface-conduction electron-emitter display, SED)面板,並在2007年開始大規模生產。據他們即將負責研發、製造和銷售的合資公司-日本SED-所公開的事業計畫顯示,到了2010年,面板出貨量將可達到300萬片,營收則有2,000億日圓(圖1)。平均每一片面板的出貨價格將大約在67,000日圓。而且它的預算顯示該公司在該年有盈餘,因此每一片面板的成本一定更低。SED面板的主戰場預期會在大螢幕電視(40~50吋的範圍)的市場上,而這裡也早有液晶顯示(LCD)電視在挑戰電漿顯示面板(PDP)機型所建立的地位。價格正在穩定地下降中,預期40吋級的電視將在2010年左右降到一吋5,000日圓。相反地,Canon和Toshiba相信,量產可將SED的成本在2010年大幅削減到70,000日圓以下,因此讓他們可以在一個對等的價格基礎上和LCD及PDP面板競爭。
不只是影像傳真性:
顯示器的工程師對SED面板非常有興趣,因為它們和傳統的陰極射線管一樣,在螢光體採用了和紅(R)、綠(G)和藍(B)色電子槍射出電子相同的基本原理,而且影像傳真性基本上也和CRT一樣,只不過封裝較薄。Canon和Toshiba當然強調了SED影像品質比起LCD和PDP面板是如何地具有優勢(圖2)。如Canon的Uzawa所指出的:「有些影像只有利用如SED面板等自身發射顯示器才有辦法適當地顯示出來。我們想許多消費者覺得CRT的影像品質是理想的。LCD和PDP電視熱賣是因為它們是目前唯一的選擇…換言之,消費者幾乎是被迫購買的。」然而,Canon和Toshiba似乎已決定,如果將影像傳真性的標準直接反映在電視價格上(精確地說是面板成本)的話,將無法在他們所尋求的大市場中勝出。自從這兩家公司開始合作研發的過去5年來,一直都沒有關於SED面板的公開消息,導致場外的許多工程師懷疑實現此技術的困難度。然而,目前看來,這兩家公司是在為一場日益艱困的價格競爭戰打基礎。Canon的總裁Fujio Mitarai解釋說:「要研發可以成功地與其他顯示類型競爭的生產技術,需花費很多的時間。」
LCD和PDP的優點
Canon和Toshiba為什麼會相信他們在2010年以前(他們預測屆時SED事業將開始賺錢)可以變得具有價格競爭力的第一個原因是在整體的面板成本中,材料的花費佔了相當低的比重(圖3)。一般而言,當產量增加時,材料的花費就會開始下降,但不會很明顯。然而,這是在固定的開銷中減少成本的重大機會,例如製造設備的折舊等。Canon的SEC研發總部∕SEC製程研發中心的資深總經理Katsumi Komiyama表示:「材料花費所佔的比例低事實上意味著未來一旦我們鞏固了市場的佔有率之後,成本將有大幅下降的潛力。而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對SED面板這麼有興趣的原因。」顯示器的材料開銷可以廣義地分為面板材料和驅動電路材料。目前在市場上激烈廝殺的LCD面板和PDP在材料成本上各有他們自己的優缺點。LCD面板需要背光,將面板材料的成本提高,例如一個32吋的機型,其面板可能佔了總800美金成本的大約450美金。此外,PDP則是配有昂貴的驅動電路,據一家PDP製造商的事業規劃員表示,成本是面板開銷的2~2.5倍。目前他們要求相當高的驅動電壓(幾十瓦特),迫使他們採用可以承受此電壓的驅動IC,而周邊電路則是需要大容量的電容器。另一方面,據Toshiba和Canon表示,SED面板的材料成本在面板方面和PDP的差不多,在驅動電路上則和LCD的差不多,結合了兩者的優點。SED面板的架構非常簡單,和PDP的相似,而它的驅動電壓只有大約10V,使它可以採用和LCD所使用的類似的驅動電路技術(驅動器IC和電容器等)。它採用了PDP和LCD設計最便宜的部分,如Canon的Uzawa所說地:「將材料開銷維持在PDP或LCD的之下。」
以低成本製造
由於材料開銷在整體的成本中所佔的比例相當低,因此Canon和Toshiba在SED製造上主要的標的就是繼續壓低固定開銷。基本上他們可以採取的方法有3種:以簡單的製造程序中使用設備、降低設備本身的成本或是提高生產規模以加速折舊。另一種可能是透過授權來擴大SED面板的製造群。這些方法讓它們可以享盡內部研發的好處。Canon和Toshiba將自行製造一半的面板設備,因為根本就沒有一般用途的設備是設計來處理製作SED面板所需的特殊製程的。各家公司都有他們自己的設備技術專長,例如Canon具有曝光和精準組裝設備的知識,而Toshiba則有CRT製造和半導體製造設備的經驗。SED面板所使用的製造設備將善加利用兩家廠商的技術。降低固定開銷的重點是選擇具有最少製造程序的製造方法。這兩家公司利用他們所有設備和製造的技術及專長來檢視製造方法,將製程的步驟削至見骨。製程數愈少,生產力就會愈強,可以降低每一面板的固定成本。Canon和Toshiba似乎對他們在量產SED面板時計畫採用的製造方法相當有信心。Canon的Uzawa表示:「如果有機會看到我們在2005年的社會會議上所呈現的材料的話,就可以看到我們如何可以如此低成本來製造。」Toshiba顯示裝置及組件控制中心的管理主任Kazunori Fukuma補充說:「它是個相當令人激動的製造方法。當顯示器的工程師看到我們在做甚麼時,會非常地訝異。」

清除最後的障礙
這兩家公司最近(事實上是2004年下半年)才將最後一塊石頭搬開,並透過製造技術確保成本的競爭力。Uzawa解釋說:「其實我們在2003年就已解決了與成本競爭力相關的問題。然而,LCD和PDP的價格降幅比我們預測的還要快,破壞了我們原來的計畫。我們須透過檢討技術來重建整個價格的規畫。」當然,該公司不斷地努力將製造程序減到最低已有一段時間了。例如,作為發射電子源的裝置層以前是利用噴墨技術在各個圖素上形成的。現在裝置層組裝則是一次形成多個圖素,這對定圖素數的面板而言它的組裝製程減少了。然而,這兩家公司留意到了此製程轉變將跟不上LCD和PDP快速的成本下降腳步,因此,該公司決定重新檢討整個技術。例如,研發磷基板(陽極)的Toshiba一直都依它CRT的製造經驗來決定所採用的技術。然而,在2003年6月左右,該公司的Fukuma透露說:「我們放棄使用CRT的製造方式,並決定利用半導體製造的微製程來製作陽極基板。好多半導體製造設備領域的工程師被叫來研發SED面板,改善製造方法以及所需的材料。」

生產規模
在檢討量產將採用的製造方法時,Canon和Toshiba首先減少了固定開銷的絕對費用。為了使固定開銷隨時間下降,雙方透過擴大生產規模,涵蓋製造設備、革新以及成本降低進行折舊。這兩家公司宣稱可以降低設備成本,因為他們在內部製造。Canon的Uzawa表示:「我們可以刪除不必要的功能,並依我們的需求改善設備,因此成本還有相當大的下降空間。」SED面板所瞄準的40吋以上的電視之全球市場預期在未來會有明顯的成長。Canon和Toshiba盤算,如果可以擷取相當大的市佔率的話,那麼生產規模就足以降低設備的成本並加速折舊。這兩家公司所宣佈在2010年達到300萬片面板的出貨量將佔40吋以上電視市場的20%,而擷取此一市場所需的是SED面板所傳送的影像品質。如果固定開銷可以減少到促使此一生產規模變成可能的地步時,那麼即使透過授權同意書釋出技術以擴大SED面板集團,Toshiba和Canon應該也可以將成本維持以便與其他技術競爭。
達到極限
Toshiba和Canon採取了一個以內部製造設備為基礎之策略,搭配一個垂直的事業配置。低材料開銷所得到的增益將應用在內部的製造設備上,而且隨著革新逐漸地降低成本之際,這兩家公司也將累積製造技術的專長。此方法和LCD面板所選擇的相當不同。在LCD面板的事業中,製造設備和材料都已標準化,而大量的資金投入較大的玻璃基板尺寸及量產已使成本降低。在材料開銷佔整體成本相當大百分比的情況下,減少製作設備成本等固定花費的唯一方法就是分享設備專業,並採取水平的研發模式。然而,此方法幾乎也到達極限了,要再進一步降低成本似乎是相當困難的,因為增加玻璃基板尺寸所帶來的成本好處也達到極限了(圖4)。一般認為日本Sharp在2004年1月所設立的Kameyama廠,韓國Samsung Electronics和日本Sony合資的韓國S LCD預定在2005年第二季開始營運的第六代廠(1,500×1,800mm)和第七代廠(1,870×2,200mm)是最大的尺寸了,因此已達到了利用此方法降低成本的極限。

降低成本的方式
LCD面板業正開始宣佈修改此方法。Sharp的一項消息表示:「我們已無法透過採用較大的基板來改善獲利。從現在開始的關鍵將是製造方法和製程。我們必須脫離現在依賴和特定製造設備有關的生產專業了,並建立一個專屬的製造專長。」在檢討製造技術方面,PDP也有相同的情況。日本的PDP製造商正合作研發新的製造方法以降低成本。雖然SED在電視顯示器方面是個新生,但Toshiba和Canon把它詮釋成一項優勢,並花多年改善製造技術。雖然LCD和PDP市場持續地成長,但也面臨了以新方法降低成本的轉型期。當面板和電視製造商正透過製造方法來降低成本之際,他們採取的方法可能是一項典範,而不是只靠投資規模而已。

日本佳能與東芝聯手生產 SED 顯示器

日前於9月中旬,佳能公司(Canon)和東芝公司(Toshiba)宣佈聯合投資量產的 SED (Surface-conduction Electron-emitter Display) 顯示器技術,新成立公司名為SED株式會社,共同從事SED研發、生產與銷售,預計於2004年10月開始營運。

他們將先投資1.83億美元興建SED顯示器生產線,到 2007年再投入16.4億美元進行大規模的生產。計劃用SED顯示器生產32英吋以上的大尺寸電視,2005年8月可望開始小規模量產約3000片,2007年將達月產75000片的產能規模,他們計劃到2008年將產量提高到每年180萬片,而到2010年形成每年300萬片的生產規模。 銷售目標是2007年達到每年300億日元,2010年達到每年2000億日元。對於2010年來說,年產將達到300萬片以上,取得20~30%的全球市場份額,力爭居全球首位。

自1999年6月,東芝和佳能就開始合作開發SED,佳能負責電子發射和微型製造兩項技術,東芝則本著CRT與LCD等顯示器技術的延伸研發,並規劃大量生產需要的製程技術,目前與LCD(液晶顯示器)、PDP(電漿顯示器)、OLED(有機電激發光顯示器)同列流行的電視機平面面板顯示器技術。東芝為了挑戰松下電器與新力等競爭同業,並看好全球影音產品和大螢幕平面電視的市場潛力,把量產SED電視列為未來的主攻策略之一。

東芝分析,SED承繼CRT的優點,高對比、寬視角,活動物品的影像更為清晰,而且較液晶電視更輕薄,耗電量更低,加上它本身就能發光,不像液晶面板需要背光,前瞻技術上有其優勢之處。

Canon 公司 SED專利 : SURFACE CONDUCTION ELECTRON EMITTER, ITS MANUFACTURE, AND ELECTRON SOURCE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 EACH HAVING THE SAME (Patent Number JP9245625 1997/09/19)

儘管今年液晶電視的銷售未如預期,但長期來看,液晶電視的龐大需求則是肯定的。然而LCD TV的生產欲達規模經濟的效益勢必得利用六代以上的生產線來量產,液晶面板設備投資是資金高集中且進入門檻高的產業,並非獨家廠商都有能力取得所需的資金。從這些國外大廠商捐棄成見,理性積極態度攜手合作,共同合資以減低投資的風險,爭食LCD TV市場這塊大餅。

反觀國內業者,近一兩個月來受到面板報價下跌所累,廠商忙於利用各種方式來降低成本,甚至已傳出將有業者面臨虧損的命運,顯然部份廠商的體質並不穩健,易受到短期的景氣波動所影響,保命都來不及了,哪能再兼顧長期的投資規劃?值此產業整併再次受到矚目之際,日本業者的舉動,國內業者可引為借鑑。次世代面板的競爭已然是資源與時間的競爭,過去雖然日本廠商淡出大尺寸面板的量產,但面對LCD TV這另一個競爭領域,他們又要再次回到戰場,而這回肯定會做好萬全的準備。

Friday, June 03, 2005

The Pros and Cons of OLED displays

Column Don't hold your breath.


By Marc Ninthly: 星期四 26 五月 2005, 11:29

SIZE DOESN'T matter. My wife tells me that a lot and I believe her. I have to because the alternative is too depressing. However, when it comes to flat-panel displays – be they plasma or LCD – size definitely comes into its own. Stick your 15-inch midgets where the sun don't shine. Maybe it's a bloke thing. Maybe it's a "compensation-for-something-else thing", but whatever the reason, when it comes to flat panels the only good'un is big'un. Personally, I use a projector with a minimum 100in image. Obviously, the shrinks and nay sayers would claim that's because I have to compensate more than most. I say: mind your own damn business.
The only problem with LCDs and plasma screens – roughly 37-inch to 50-inch models – is that they are not cheap and the quality is not guaranteed. And most so-called flat panel "bargains" from the big retailers and etailers are shoddy, lower-grade products that produce images with all the clarity of fog. Others are so expensive they make my nose bleed. That's why OLED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screens offer so much to look forward too.

And this week, Samsung upped the ante dramatically by taking the wraps off the world's first single-sheet, 40-inch active matrix OLED panel for flat panel TV production. Up until now it's been piddly little 20-inch and 21-inch prototypes. Samsung is showing off the beauty at this week's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Display (SID) 2005 gathering in Boston, if you happen to be passing and you need a good drool. So what's so special? Well, it is a wide-screen panel with 1280x800 resolution, is high definition ready (with some scaling) for the next generation of DVDs and TV broadcasts, and is generally better than any LCD equivalent.

I had my credit card in a fevered grip before I got a grip, and let the reality of the situation pop my balloon of childish excitement. You won't actually be able to buy one until late next year or early 2007. Arrrgh!! I have been hearing about bloody OLEDs for so long now that I finally thought they had it cracked and the damned things had made it past mobile phones and onto the shelves. It was not to be. But 40-inch is a good sign. A very good sign for OLEDs – which many feel are the future of displays. Not just another type of display but one which, in hushed tones and in darkened corners, the meek and the geeks refer to as "The One".

You may ask, what do you mean? Or "Huh?". Well, if the techies are to be believed, OLEDs are the way forward for little and big screen deployment. OLED displays are made up of organic light emitting polymers which light up themselves when a current is passed through. Unlike LCD panels, there's no backlight needed. In general, OLEDs deliver brighter images, higher contrast ratios, wider viewing angles and, without the need for a backlight, require less power to run. This makes them ideal for phones, notebooks etc. But we are here to talk about big screens that will be plugged in so forget power savings. Even better, OLEDs will allow for even thinner screens - around three centimetres - and are cheaper to produce than LCDs because they use less materials and the polymers can be "printed" onto plastic or glass sheets using a process similar to inkjet printing. Theoretically, they will be cheaper to produce and so should be cheaper to buy.

But, and here we go, since when did billion dollar LCD/plasma manufacturers – themselves being ridden hard by drooling profiteer shareholders - ever shoot themselves in the foot by producing something that makes less money? Exactly. Lots of prototypes but no rush towards commercialisation. The juicy LCD/plasma market has still plenty of squeezing in it and it will be at least 18 months before the mad dash to mainstream occurs.

Then there are the technical hurdles. OLEDs promise a lot and will probably deliver, if only they can surmount some technical glitches. The main one is lifespan. Since the material in use is organic, it has a tendency to well, rot. Not what you want from your brand spanking new and expensive anorexic wall-hanging TV. Apparently, red and green polymers are sturdy enough but it's the damn blue ones that need a lot of work. Still, big advances have been made and the whole "rotting" snag is being worked out.

I have thought about getting a flat panel but I'm in no rush. My 32-inch widescreen CRT (now a blasphemous term in our new, flat-panel world) outperforms the images on any skinny panel so far. Also, if you have the space, why compromise on something that will cost you at least twice as much for less performance?

Still, the CRT will be about ready to retire its fat ass in a couple of years. Just in time for OLEDs is my guess. To see what the future of TVs looks like now, check out some pics of that 40-inch model below. But first, I'd like to point out that that the lady in the picture is referring to the width of the screen, nothing else. Really.

友達與Guardian 簽定專利授權

記者蕭君暉/台北報導2005/06/01

友達(2409)昨(1)日宣布與美國工業與汽車玻璃製造大廠Guardian簽定專利授權合約,取得延遲膜的專利使用權,這是繼奇美電(3009)在5月下旬之後,第二家與Guardian簽定專利授權的台灣面板廠。
在全球客戶的要求與壓力下,國內兩大面板廠奇美電與友達,先後與Guardian簽定專利授權合約,顯示國內面板廠即使堅稱並未侵權,同時以法律程序捍衛本身的權益,不過,為了維護客戶權益,面板大廠也不得不低頭。

今年1月,Guardian在美國依據專利侵害準備控告數家廠商,包括戴爾(Dell)、捷威(Gateway)、惠普(HP)、宏碁、冠捷、明基、光寶、唯冠、友達、華映、廣達、大同、台達電等幾乎是全球電腦、家電、系統整合與面板製造廠商,3月底Guardian 又將奇美電及彩晶加列在該案的被告名單。

Guardian是全球最大汽車及工業用玻璃製造廠商,年營業額40億美元,Guardian在2001年併購Optical Imaging Systems時,取得該公司先進液晶延遲膜技術的智慧財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