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CD Relating

目前只貼了我電腦裡一部份的資料,慢慢會再把手邊有的資料增加上來!

Thursday, June 09, 2005

【日本記者看中國】從“京東方科技”看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勝算

  【日經BP社報道】 本文譯自常駐北京的日本記者於6月6日面向日本讀者撰寫的日文專題,特此備註。更多報道參見日本記者看中國專題。   “走出去”,指的是中國企業開始積極進軍海外或兼併收購海外企業這一經營動向。   5月25日,作為首家批量生產自主開發的大型TFT(薄膜電晶體)液晶面板的中國企業,電子儀器製造商“京東方科技集團”的生產線開始啟動。但是,所生產的液晶面板其實並非京東方集團從零開始自主開發的。該公司在2003年1月斥資3億8000萬美元收購了南韓企業“海力士半導體(Hynix)”的TFT液晶面板業務,將包括技術人員在內的約1700名南韓員工攬至麾下。

作為國家戰略得到政府支援   
京東方集團利用南韓的技術和人才,在北京郊外投資12億5000萬建立了新工廠,此次量產的玻璃底板邊長超過1m的“第5代”TFT液晶面板。生產能力為月產玻璃底板3萬塊,成為中國國內第二家批量生產第5代液晶面板的廠家,僅次於上海廣電集團與NEC合資組建的上海廣電NEC液晶顯示器(月產4萬5000塊)。   京東方集團還計劃在年內增設生產線,將生產能力提高到月產6萬塊,從而超過上廣電NEC躍居中國第一。其目標是打破以往被日本、南韓、台灣的製造商所壟斷的市場格局,成為中國第一家世界級大型液晶生產商。   “走出去”這個詞在中國開始被廣為使用始於90年代末中國正式加盟世界貿易組織(WTO)之後。在中國市場對外開放進展的形勢下,中國企業如果只是在國內疲於防守而不積極進軍海外,是無法在激烈的全球化競爭中生存下去的。這種危機感正是“走出去”一詞的背景所在。“走出去”一詞被明確寫入了第10個五年計劃(2001~2005年),作為國家戰略得到了政府的有力扶持。   早期的“走出去”動向主要是國有石油公司投資海外油田開發項目,家電製造商在東南亞設立工廠。但是最近,中國企業收購海外企業的大手筆急劇增加。去年12月,個人電腦巨擘聯想集團以總額17億5000萬美元收購了美國IBM的個人電腦業務,至今令人記憶猶新。   家電巨頭TCL集團在2002年9月收購了德國老牌家電製造商施耐德,次年11月與德國湯姆遜多媒體公司成立了合資公司,整合了湯姆遜的電視機業務。汽車巨頭“上海汽車”去年10月以5億美元購得南韓雙龍汽車49%的股份。京東方集團也是在“走出去”的大潮流下收購海力士液晶業務的。
兩位領軍人物息息相通   
然而,統觀全球,跨國的大型收購成功案例並不多。原因是,要超越語言、企業文化、聘用習慣等巨大差距將員工的心凝聚在一起,非同小可。而且擁有足以涉足海外大型收購案的雄厚資金,幾乎都是有政府背景的大型國有企業。其企業文化及經營手法,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企業大相徑庭。“走出去”才剛啟步,現在下結論為時尚早,但筆者認為,其路途將會走得很艱難。   在這種情況下,採訪京東方讓筆者吃了一驚。這就是京東方在北京的新工廠建設速度比預期的還要快。2003年9月動工,一年後,也就是2004年9月就宣告竣工,經過生產線的試運行,從今年1月起便開始出產樣品。在進入批量生產後的今天,其產品的成品率已經達到近90%。   京東方用於建廠的時間並不比其他競爭對手有大幅的縮短。但是,京東方原本並沒有大型液晶面板技術,因此來自海力士的韓籍技術人員的全面協作不可或缺。   而位於南韓的原海力士工廠只生產過第3.5代產品,啟動第5代生產線對韓方技術人員而言也是初次經驗。況且工作舞臺又是與南韓截然不同的中國。總之,如果中韓兩國同事之間不能彼此真心合作的話,新工廠也許無法如此順利啟步。
“老實說,一開始聽說被中國企業收購了,不知前景究竟如何,心裏是忐忑不安的。來到中國以後,對於事物的看法又是不同的思維方式,所以剛開始每天都可以說是在接受文化震驚(Culture Shock)的洗禮。”一名原海力士的韓籍員工如此吐露心聲。既然如此,為什麼韓籍員工既不跳槽、又不怠工,而是竭盡全力協助建立新工廠呢?“這是因為兩位領軍人物的想法完全一致的結果。雖然工作一線多少有些分歧,但是對於跟隨他們,則是毫不猶豫的。”   這裡提到的兩位領軍人物,一位是京東方的董事長兼CEO王東升,另一位是負責TFT液晶面板業務的執行副總裁崔炳鬥。崔副總裁在海力士公司的TFT液晶業務創建初期就開始作為領導,深得員工們的信賴。王董事長聘請崔炳鬥在京東方總公司擔任重職,由其負責北京工廠的建設工作。除了合資公司,中國的國有企業,由外籍人士出任副總裁級別的職務,可謂是破格的待遇。

擁有共同的目標和戰略
  王董事長與車副總裁共同擁有的,就是北京新工廠的項目不成功,就沒有自己的未來,這種強烈的危機感。   京東方的前身,是一家製造老式真空管的國有工廠--北京電子管廠。這家工廠在1987年與松下電器產業成立了名為北京松下彩色顯像管有限公司的合資企業,開始製造彩色顯像管,隨後獲得巨大成功。然而,製造真空管的工廠卻因為背負鉅額債務和剩餘員工,瀕臨經營危機。三十多歲就被提拔為財務部門主管的王東升,開始大刀闊斧的改革:重組集團企業,分離債務、企業上市、裁減富餘人員。   透過與北京松下的合資,王東升一定認識到了關鍵部件在電子行業的重要性,以及將來取代顯像管的薄板顯示器的必要性。然而,松下在2000年與上海廣電集團成立了合資企業,製造其拿手的等離子體面板。所以王東升不得不尋找新的技術提供商。    而在南韓,2002年,正值重整經營的“海力士半導體”與美國“美光科技”之間的轉讓談判宣告破裂。海力士決定出售除存儲器之外的非核心業務,自力更生實現經營重建。此時,最先被列為出售候補的就是由崔炳鬥領導的TFT液晶面板部門。為了生存,崔炳鬥也不得不尋找新的贊助商。   兩位領軍人物之間的相互信任,正是因為曾經共有過這些危難經歷和危機感,才建立起來的。崔炳鬥表示,“京東方如今在中國和南韓都有製造基地。但是,這既不是兩家不同的公司,也不是屬於兩家母公司的合資公司。在擁有共同目標和戰略的同一管理層的率領下,全社職員齊心協力,這正是我們的優勢所在。”

資金籌集的“高門檻”
  儘管如此,京東方在前進道路上還是遇到了一個“高門檻”。液晶面板市場從去年夏天起持續處於供過於求的狀態,用於個人電腦顯示器的17英寸液晶面板的價格降低了近五成。南韓工廠的效益惡化,導致京東方在05年1至3月份出現了4億5000萬元的凈虧損。   為支付新工廠的建設用款,該公司於3月底向由九家國有銀行組成的銀行團融資了7億4000萬美元。據中國報紙的報道,在液晶面板價格跌破成本的局面下,京東方與銀行團之間的融資交涉陷入僵局。後來是在北京市政府的支援下才終於達成協定。另外,該公司股票上市以來出現最低值,所以也難以通過增資的渠道籌措資金。   昔日曾經渡過經營危機的王東升和崔炳鬥能否跨越下這道“高門檻”呢?其他諸如聯想、上海汽車這樣毅然“走出去”的中國企業,中外企業領導人之間是否又有象王東升和崔炳鬥這樣的信賴關係呢?京東方的未來將成為預測中國企業能否成功“走出去”的風向標。 (記者:北京支局 田原 真司)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