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重返電視王國
作者:陳良榕 5,15,2005 /第323期
八○年代,台灣外銷美國的電視,曾超過七百萬台,今年,液晶電視掀起換機熱潮,從美國、歐洲、日本一路延燒,無論老牌家電廠或IT資訊廠,都搶挖這批新電視金礦,台灣能否運用強大製造優勢,重返電視王國?
幾乎台灣所有有能力製造液晶電視的業者,都搶挖這個平板的電視新金礦。
黃明堂 攝
八○年代,三十出頭、剛創業的郭台銘,常騎著一台摩托車,載著各式電視用端子、電視旋鈕,送到當時台灣最頂尖的「高科技公司」——中和的艾德蒙電視。幾個艾德蒙的資深員工記得這位黑臉年輕人,「很會做生意!」 當時,台灣剛萌芽的電子業是「黑白電視」,美商艾德蒙、RCA、飛歌分布在北台灣的幾大廠區,雇用了數萬員工。 還是家小公司的宏碁,為了委託艾德蒙代工電腦螢幕,幾個年輕工程師直接到中和督陣。包含現今資訊界的主幹,鄭定群(威碩總經理)和蔡溫喜(建碁總經理),剛退伍不久的童子賢(華碩副董事長)最年輕,負責驗貨。 「這些人,現在都是大人物了,」一位艾德蒙(現改名冠捷)的資深主管感嘆。 八○年代,電視工業交棒給電腦工業,從此台灣電視的黃金時代落幕,而電腦工業卻是旭日東昇。 暌違二十年,現在,電視製造又重新成為台灣的產業重點。新電視基地開挖 今年四月底起,南科東緣的大片甘蔗田中,挖土機隆隆作響。最快一年後,這塊二四七公頃的土地會成為台灣新的電視製造基地:「南科液晶電視專區」。區內將挖出幾個足球場寬的的人造湖泊,來自不同產業的三萬名員工,將在綠樹環繞的園區居住、工作。 奇美集團下的新面孔,去年從明基手中奪走台灣液晶電視第一大廠寶座的「新視代」,將與一樣專司液晶電視代工的緯創、駿林(歌林旗下)一起成為專區的核心。周圍則環繞著從高雄、中壢遷來的模具、塑膠射出成型等各色協力廠商。 高度垂直整合的生產方式,直逼豐田的「汽車城」設計。奇美電子副總經理林榮俊估計,未來電視專區的總產值可以達到兩千億。 當然,最關鍵的是一旁緊連的奇美電子最新的五.五代廠即將量產,奇美是台灣最大的電視面板製造廠,今年目標賣出五百萬個電視面板,佔全世界的二五%。 奇美在液晶電視下了大注。總經理何昭陽甚至在法說會上半開玩笑地說,「液晶電視市場如果(今年)沒有起來,奇美電子會很慘。」 野心勃勃的,不止以奇美為主的南科液晶群聚。事實上,幾乎台灣所有有能力製造液晶電視的業者,都搶挖這個平板的新電視金礦。大同、聲寶、東元、普騰等老牌家電廠,打算靠它重振昨日雄風,廣達、明基、緯創等資訊廠,則希望藉此「攻入客廳」。 接下戴爾訂單,也投入液晶電視代工的仁寶電腦總經理陳瑞聰便認為,液晶電視將是台灣未來唯一產值可與筆記型電腦(去年總值二○九億美元)相比的產業。 根據資策會資訊市場情報中心(MIC)的調查,去年台灣共出貨一七七.一萬台液晶電視,佔全球的一八%。今年台灣液晶電視可望倍數成長,達三四○萬台。 這數字還需要向上調整,因為今年,千呼萬喚中,液晶電視的換機潮真的出現了。從美國、歐洲、日本一路延燒,「非常熱,到處都非常熱,」友達光電董事長李焜耀說。 剛公布的今年第一季全球液晶電視出貨總量逼近四百萬台,超過一般預期。不但讓李焜耀、何昭陽兩人笑容滿面。各大廠也紛紛重估今年液晶電視的全球出貨,而且一個比一個樂觀。 三星電子、友達均將原先估計調高一到兩成。奇美則做出業界最樂觀的預測:全球將賣出二一五○萬台。 事實上,部份電視用的面板,已經出現缺貨現象。在板橋新建的普騰大樓裡,嶄新明亮的生產線上,慢慢滑過去的全是笨重的傳統電視,因為奇美的三十二吋電視用面板遲遲未到。「今天一天都在等面板,」普騰副總經理莊鎮國有點無奈地說。 主要原因之一,是經過去年台韓業者的流血競爭,今年第一季,最主流的三十二吋面板,價格已較去年同期跌了近半。
一台只要一千美元
隨著四月間三星與新力合建,專門生產電視面板的七代廠投產,三十二吋液晶電視的報價將逼近一千美元——這是業界公認消費者最能接受的價格引爆點。 另一個理由,則是歐美「數位電視」的收視潮。而數位電視遠較傳統電視優異的畫質、CD品質的聲音表現,是帶動消費者更換大尺寸高畫質電視的「殺手級應用」。 而美國更以法規強制導入「數位電視」,要求今年七月前,所有在美國出售的三十六吋以上電視都需具備收看數位電視功能,三十六吋以下,則要有一半具備。這使得向來熟悉美國市場的台商信心大增。 但同樣是高畫質、大尺寸的技術,坊間還有較廉價的電漿電視、背投影等技術可供選擇,為何業界都將希望放在液晶電視? 工研院數位視訊計劃主持人鄭聖慶解釋,背投影的缺點是體積過大,而電漿技術則有高熱、壽命短的致命弱點。 事實上,早期液晶顯示技術也有反應速度過慢的弱點,畫面與畫面之間的殘影,收看體育賽事時尤其明顯,「歐洲杯足球賽時,球一踢,找不到球,然後就進去了,」飛利浦半導體台灣區總經理江建勳舉例。 但隨著廠商不斷改進,最新的機種反應速度已從十二毫秒(百萬分之一)降到肉眼難以辨別的五毫秒,「(消費者)可以接受了,」鄭聖慶說,業界的目標,是相當於映像管的一毫秒。 隨著技術革新,電視業已經出現大洗牌。由於液晶、電漿電視熱賣,LG、三星已成為世界電視的新王者。失去「金雞母」的新力,則是連年虧損。這次,台灣不一樣了 過去新力靠著獨家的「特麗霓虹」映像管技術稱霸,但到了平面電視時代,液晶、電漿面板卻是四處可得,而且各家技術相差有限。「以前是我有它們沒有,今天是我有它們也有,」台灣新力國際消費性電子產品行銷總經理織田博之解釋。 其實這不過歷史重演罷了,在二十多年前,由於彩色映像管的革命,新力、松下等日本業者也逼得稱霸黑白電視的美國廠牌,如RCA、飛歌等退出市場。 由於當初美商來台只為了廉價勞力,因此雖然台灣外銷美國的電視曾超過七百萬台,技術卻完全沒有生根。「八○年代的『代工』,只是『加工』而已,」身為台灣松下創辦人洪建全三子,一生伴隨台灣電視業的普騰電子董事長洪敏昌感觸最深。 普騰在八○年代以「PROTON」的品牌行銷美國,並以細膩的畫質表現,在CES等國際大展頻頻得獎,但仍受限國內工業水準,造價高於日本貨。「所有關鍵零組件都在日本人身上,怎麼拚都拚不過人家,」洪敏昌說。 但今天,「台灣和以前不一樣了,」洪敏昌說。 今天,佔了液晶電視八成成本的面板,更是台灣的最大優勢。台灣「面板五虎」分布在西部平原的廣闊面板廠,預計在今年內全球市佔率可達四三%,可超過韓國,奪下世界第一。 而且靠著施振榮、郭台銘等人帶頭,經過電腦代工的磨練,台灣製造業的實力已是今非夕比。除了面板,液晶電視的外殼、機構、晶片,台灣從製造到設計樣樣能做,樣樣有世界水準。
數位電視產業樹完整
這次數位電視崛起時,台灣的關鍵零組件自給率高,「讓我很放心,」駿林科技執行長王以德說。 歌林旗下的駿林即將搬入南科液晶電視專業區,它配合美國通路生產的「Olevia」品牌液晶電視,已成為北美市場第三名。 但駿林是以背投影電視起家,最關鍵的小投影機卻掌握在新力、EPSON等日本廠家手中,缺貨時總讓業者心驚膽跳,「新力宣布不對外供應,很多人就垮掉了,」王以德說。 甚至,影響畫質最關鍵的數位電視晶片,過去向來由三大外商:鼎雲(Pixelworks)、捷尼(Genesis)、泰鼎(Trident)把持。現在看準液晶電視的群聚將出現在台灣,國內已有十多家IC設計公司投入數位電視晶片設計。「我們技術都準備好了,」凌陽科技總經理陳陽成說。 而讓聯發科、聯詠、凌陽等IC設計大廠全力以赴的,則是俗稱的「液晶電視單一晶片」,將原先做訊號轉換、影像處理等四顆晶片合成一顆,而且價格只要國外競爭對手的六成以下。 價格低廉,加上台灣IC設計公司客戶服務遠勝外商的傳統優點。讓國內各大電視廠紛紛「愛用國貨」起來。 例如,在板橋普騰嶄新的冷氣廠房,兩個聯詠的年輕工程師,正以筆記型電腦和電視連結著,專注監看結果。這台普騰即將推出的「祕密武器」——超薄三十二吋液晶電視,背後暴露在外的電路板,最大一顆黑色電晶體,上頭便印著——「NOVATEK」(聯詠品牌)。 而印著「MediaTek」的聯發科電視晶片,則在另一家南部電視廠測試中。 聯發科、聯詠兩家台灣最當紅的IC設計公司,同樣出身聯電,甚至共用同一棟竹科大樓上班,卻首度出現重疊產品而「兄弟鬩牆」。 這是當前業界的熱門話題。「現在它們兩個『姓聯的』競爭得很厲害,」一位業者表示。 當台灣科技大廠紛紛複製資訊業的製造經驗進入電視產業時,最令業界憂心的是,過去台灣電腦業「兄弟鬩牆」、「流血殺價」的做法,會不會一併帶到液晶電視,讓台灣又奪下一個「笑不出來的世界第一」? 仁寶電腦總經理陳瑞聰便認為,由於眾多廠家趨之若鶩,液晶電視最後也會像筆記型電腦一樣,走向低利潤的不歸路。 身為國內唯一在品牌、面板都居領導地位的廠商,明基電通董事長李焜耀認為,解決之道是「放棄代工」。 這位「品牌傳教士」依舊苦口婆心,「今天沒有品牌的電視,和有品牌的,價差多少?想過這個沒有?」李焜耀有點激動,「大家都以為營業額做大就好,問題是這沒有價值。」 台灣在電腦時代已培養出宏碁、明基、華碩等國際品牌,當進入品牌價值更是致勝關鍵的電視產業時,可以預期的,更多新品牌,也將一一誕生。例如現在奇美的「Poly vision」、瀚宇彩晶的「Hanspree」。 也許台灣的數位電視,終將走上一條不同的路。(黃靖萱協助採訪)
普騰「好色」師傅檔案
廣達、明基等資訊大廠,總認為造起電視,大同、普騰等傳統家電廠不堪一擊。 但家電廠主管則是一臉不以為然,他們覺得電視到底不是電腦,尤其是畫面調整完全靠「感覺」、「經驗」,得靠那些「二、三十年的老師傅。」 民國二十八出生,今年六十七歲的林正忠,便是這種傳說中的「老師傅」。 蘇格蘭威士忌酒廠的調酒師,以敏銳的嗅覺,決定酒廠所有產品的最終口味。而林正忠則扮演著「調色師」的角色,他的眼光就代表普騰電視最挑剔的標準。他點頭說可以,電視才能出貨。 頭髮花白的林正忠,臉上刻著深深的皺紋,但是一雙眼睛依舊銳利。「我可以調出比SONY更好的顏色,」他自信滿滿。 這位「調色師」的工作流程是這樣:每一批電視出貨,讓林正忠先校調好一台,再讓工程師連接電腦去測試數據,最後做為量產標準。 但也不是這樣就可以。採訪當天,林正忠在出廠前最後的「燒機」階段(耐久性測試),發現有一台不妥,當場叫工人全部拆箱重測。「我覺得還有空間,」他說。 林正忠對光與色的感覺,罕人能及,這其實來自他上半生的經歷。 剛光復時,彩色沖洗技術還未發明,當時的電影院雖然播放彩色電影,但外頭貼的「劇照」,沖洗出來卻是黑白的。當時初中畢業的林正忠便負責「劇照著色」。 他和其他熟手師傅坐在放映廳看一次試片,然後回去用畫筆在黑白相紙上,畫出硬記下來的色彩感覺。他記得畫過的有「梁山伯與祝英台」、「宮本武藏」等。 到了彩色沖洗時代,在宜蘭開家電行的林正忠,買了一套昂貴的富士彩色沖洗設備擺在家中,業餘幫人沖洗、修改結婚照。在暗房裡與顯影液為伍,慢慢校對膚色、紅綠花樹的過程,幾十年累積下來,也造就他對光、色的敏銳感覺。 他指著電視螢幕,傳授「好電視」的訣竅,「第一個,要自然,不要很鮮豔。你看那髮絲一根根都很清楚,百看不厭,要層次很分明,有景深、有立體感。」
八○年代,台灣外銷美國的電視,曾超過七百萬台,今年,液晶電視掀起換機熱潮,從美國、歐洲、日本一路延燒,無論老牌家電廠或IT資訊廠,都搶挖這批新電視金礦,台灣能否運用強大製造優勢,重返電視王國?
幾乎台灣所有有能力製造液晶電視的業者,都搶挖這個平板的電視新金礦。
黃明堂 攝
八○年代,三十出頭、剛創業的郭台銘,常騎著一台摩托車,載著各式電視用端子、電視旋鈕,送到當時台灣最頂尖的「高科技公司」——中和的艾德蒙電視。幾個艾德蒙的資深員工記得這位黑臉年輕人,「很會做生意!」 當時,台灣剛萌芽的電子業是「黑白電視」,美商艾德蒙、RCA、飛歌分布在北台灣的幾大廠區,雇用了數萬員工。 還是家小公司的宏碁,為了委託艾德蒙代工電腦螢幕,幾個年輕工程師直接到中和督陣。包含現今資訊界的主幹,鄭定群(威碩總經理)和蔡溫喜(建碁總經理),剛退伍不久的童子賢(華碩副董事長)最年輕,負責驗貨。 「這些人,現在都是大人物了,」一位艾德蒙(現改名冠捷)的資深主管感嘆。 八○年代,電視工業交棒給電腦工業,從此台灣電視的黃金時代落幕,而電腦工業卻是旭日東昇。 暌違二十年,現在,電視製造又重新成為台灣的產業重點。新電視基地開挖 今年四月底起,南科東緣的大片甘蔗田中,挖土機隆隆作響。最快一年後,這塊二四七公頃的土地會成為台灣新的電視製造基地:「南科液晶電視專區」。區內將挖出幾個足球場寬的的人造湖泊,來自不同產業的三萬名員工,將在綠樹環繞的園區居住、工作。 奇美集團下的新面孔,去年從明基手中奪走台灣液晶電視第一大廠寶座的「新視代」,將與一樣專司液晶電視代工的緯創、駿林(歌林旗下)一起成為專區的核心。周圍則環繞著從高雄、中壢遷來的模具、塑膠射出成型等各色協力廠商。 高度垂直整合的生產方式,直逼豐田的「汽車城」設計。奇美電子副總經理林榮俊估計,未來電視專區的總產值可以達到兩千億。 當然,最關鍵的是一旁緊連的奇美電子最新的五.五代廠即將量產,奇美是台灣最大的電視面板製造廠,今年目標賣出五百萬個電視面板,佔全世界的二五%。 奇美在液晶電視下了大注。總經理何昭陽甚至在法說會上半開玩笑地說,「液晶電視市場如果(今年)沒有起來,奇美電子會很慘。」 野心勃勃的,不止以奇美為主的南科液晶群聚。事實上,幾乎台灣所有有能力製造液晶電視的業者,都搶挖這個平板的新電視金礦。大同、聲寶、東元、普騰等老牌家電廠,打算靠它重振昨日雄風,廣達、明基、緯創等資訊廠,則希望藉此「攻入客廳」。 接下戴爾訂單,也投入液晶電視代工的仁寶電腦總經理陳瑞聰便認為,液晶電視將是台灣未來唯一產值可與筆記型電腦(去年總值二○九億美元)相比的產業。 根據資策會資訊市場情報中心(MIC)的調查,去年台灣共出貨一七七.一萬台液晶電視,佔全球的一八%。今年台灣液晶電視可望倍數成長,達三四○萬台。 這數字還需要向上調整,因為今年,千呼萬喚中,液晶電視的換機潮真的出現了。從美國、歐洲、日本一路延燒,「非常熱,到處都非常熱,」友達光電董事長李焜耀說。 剛公布的今年第一季全球液晶電視出貨總量逼近四百萬台,超過一般預期。不但讓李焜耀、何昭陽兩人笑容滿面。各大廠也紛紛重估今年液晶電視的全球出貨,而且一個比一個樂觀。 三星電子、友達均將原先估計調高一到兩成。奇美則做出業界最樂觀的預測:全球將賣出二一五○萬台。 事實上,部份電視用的面板,已經出現缺貨現象。在板橋新建的普騰大樓裡,嶄新明亮的生產線上,慢慢滑過去的全是笨重的傳統電視,因為奇美的三十二吋電視用面板遲遲未到。「今天一天都在等面板,」普騰副總經理莊鎮國有點無奈地說。 主要原因之一,是經過去年台韓業者的流血競爭,今年第一季,最主流的三十二吋面板,價格已較去年同期跌了近半。
一台只要一千美元
隨著四月間三星與新力合建,專門生產電視面板的七代廠投產,三十二吋液晶電視的報價將逼近一千美元——這是業界公認消費者最能接受的價格引爆點。 另一個理由,則是歐美「數位電視」的收視潮。而數位電視遠較傳統電視優異的畫質、CD品質的聲音表現,是帶動消費者更換大尺寸高畫質電視的「殺手級應用」。 而美國更以法規強制導入「數位電視」,要求今年七月前,所有在美國出售的三十六吋以上電視都需具備收看數位電視功能,三十六吋以下,則要有一半具備。這使得向來熟悉美國市場的台商信心大增。 但同樣是高畫質、大尺寸的技術,坊間還有較廉價的電漿電視、背投影等技術可供選擇,為何業界都將希望放在液晶電視? 工研院數位視訊計劃主持人鄭聖慶解釋,背投影的缺點是體積過大,而電漿技術則有高熱、壽命短的致命弱點。 事實上,早期液晶顯示技術也有反應速度過慢的弱點,畫面與畫面之間的殘影,收看體育賽事時尤其明顯,「歐洲杯足球賽時,球一踢,找不到球,然後就進去了,」飛利浦半導體台灣區總經理江建勳舉例。 但隨著廠商不斷改進,最新的機種反應速度已從十二毫秒(百萬分之一)降到肉眼難以辨別的五毫秒,「(消費者)可以接受了,」鄭聖慶說,業界的目標,是相當於映像管的一毫秒。 隨著技術革新,電視業已經出現大洗牌。由於液晶、電漿電視熱賣,LG、三星已成為世界電視的新王者。失去「金雞母」的新力,則是連年虧損。這次,台灣不一樣了 過去新力靠著獨家的「特麗霓虹」映像管技術稱霸,但到了平面電視時代,液晶、電漿面板卻是四處可得,而且各家技術相差有限。「以前是我有它們沒有,今天是我有它們也有,」台灣新力國際消費性電子產品行銷總經理織田博之解釋。 其實這不過歷史重演罷了,在二十多年前,由於彩色映像管的革命,新力、松下等日本業者也逼得稱霸黑白電視的美國廠牌,如RCA、飛歌等退出市場。 由於當初美商來台只為了廉價勞力,因此雖然台灣外銷美國的電視曾超過七百萬台,技術卻完全沒有生根。「八○年代的『代工』,只是『加工』而已,」身為台灣松下創辦人洪建全三子,一生伴隨台灣電視業的普騰電子董事長洪敏昌感觸最深。 普騰在八○年代以「PROTON」的品牌行銷美國,並以細膩的畫質表現,在CES等國際大展頻頻得獎,但仍受限國內工業水準,造價高於日本貨。「所有關鍵零組件都在日本人身上,怎麼拚都拚不過人家,」洪敏昌說。 但今天,「台灣和以前不一樣了,」洪敏昌說。 今天,佔了液晶電視八成成本的面板,更是台灣的最大優勢。台灣「面板五虎」分布在西部平原的廣闊面板廠,預計在今年內全球市佔率可達四三%,可超過韓國,奪下世界第一。 而且靠著施振榮、郭台銘等人帶頭,經過電腦代工的磨練,台灣製造業的實力已是今非夕比。除了面板,液晶電視的外殼、機構、晶片,台灣從製造到設計樣樣能做,樣樣有世界水準。
數位電視產業樹完整
這次數位電視崛起時,台灣的關鍵零組件自給率高,「讓我很放心,」駿林科技執行長王以德說。 歌林旗下的駿林即將搬入南科液晶電視專業區,它配合美國通路生產的「Olevia」品牌液晶電視,已成為北美市場第三名。 但駿林是以背投影電視起家,最關鍵的小投影機卻掌握在新力、EPSON等日本廠家手中,缺貨時總讓業者心驚膽跳,「新力宣布不對外供應,很多人就垮掉了,」王以德說。 甚至,影響畫質最關鍵的數位電視晶片,過去向來由三大外商:鼎雲(Pixelworks)、捷尼(Genesis)、泰鼎(Trident)把持。現在看準液晶電視的群聚將出現在台灣,國內已有十多家IC設計公司投入數位電視晶片設計。「我們技術都準備好了,」凌陽科技總經理陳陽成說。 而讓聯發科、聯詠、凌陽等IC設計大廠全力以赴的,則是俗稱的「液晶電視單一晶片」,將原先做訊號轉換、影像處理等四顆晶片合成一顆,而且價格只要國外競爭對手的六成以下。 價格低廉,加上台灣IC設計公司客戶服務遠勝外商的傳統優點。讓國內各大電視廠紛紛「愛用國貨」起來。 例如,在板橋普騰嶄新的冷氣廠房,兩個聯詠的年輕工程師,正以筆記型電腦和電視連結著,專注監看結果。這台普騰即將推出的「祕密武器」——超薄三十二吋液晶電視,背後暴露在外的電路板,最大一顆黑色電晶體,上頭便印著——「NOVATEK」(聯詠品牌)。 而印著「MediaTek」的聯發科電視晶片,則在另一家南部電視廠測試中。 聯發科、聯詠兩家台灣最當紅的IC設計公司,同樣出身聯電,甚至共用同一棟竹科大樓上班,卻首度出現重疊產品而「兄弟鬩牆」。 這是當前業界的熱門話題。「現在它們兩個『姓聯的』競爭得很厲害,」一位業者表示。 當台灣科技大廠紛紛複製資訊業的製造經驗進入電視產業時,最令業界憂心的是,過去台灣電腦業「兄弟鬩牆」、「流血殺價」的做法,會不會一併帶到液晶電視,讓台灣又奪下一個「笑不出來的世界第一」? 仁寶電腦總經理陳瑞聰便認為,由於眾多廠家趨之若鶩,液晶電視最後也會像筆記型電腦一樣,走向低利潤的不歸路。 身為國內唯一在品牌、面板都居領導地位的廠商,明基電通董事長李焜耀認為,解決之道是「放棄代工」。 這位「品牌傳教士」依舊苦口婆心,「今天沒有品牌的電視,和有品牌的,價差多少?想過這個沒有?」李焜耀有點激動,「大家都以為營業額做大就好,問題是這沒有價值。」 台灣在電腦時代已培養出宏碁、明基、華碩等國際品牌,當進入品牌價值更是致勝關鍵的電視產業時,可以預期的,更多新品牌,也將一一誕生。例如現在奇美的「Poly vision」、瀚宇彩晶的「Hanspree」。 也許台灣的數位電視,終將走上一條不同的路。(黃靖萱協助採訪)
普騰「好色」師傅檔案
廣達、明基等資訊大廠,總認為造起電視,大同、普騰等傳統家電廠不堪一擊。 但家電廠主管則是一臉不以為然,他們覺得電視到底不是電腦,尤其是畫面調整完全靠「感覺」、「經驗」,得靠那些「二、三十年的老師傅。」 民國二十八出生,今年六十七歲的林正忠,便是這種傳說中的「老師傅」。 蘇格蘭威士忌酒廠的調酒師,以敏銳的嗅覺,決定酒廠所有產品的最終口味。而林正忠則扮演著「調色師」的角色,他的眼光就代表普騰電視最挑剔的標準。他點頭說可以,電視才能出貨。 頭髮花白的林正忠,臉上刻著深深的皺紋,但是一雙眼睛依舊銳利。「我可以調出比SONY更好的顏色,」他自信滿滿。 這位「調色師」的工作流程是這樣:每一批電視出貨,讓林正忠先校調好一台,再讓工程師連接電腦去測試數據,最後做為量產標準。 但也不是這樣就可以。採訪當天,林正忠在出廠前最後的「燒機」階段(耐久性測試),發現有一台不妥,當場叫工人全部拆箱重測。「我覺得還有空間,」他說。 林正忠對光與色的感覺,罕人能及,這其實來自他上半生的經歷。 剛光復時,彩色沖洗技術還未發明,當時的電影院雖然播放彩色電影,但外頭貼的「劇照」,沖洗出來卻是黑白的。當時初中畢業的林正忠便負責「劇照著色」。 他和其他熟手師傅坐在放映廳看一次試片,然後回去用畫筆在黑白相紙上,畫出硬記下來的色彩感覺。他記得畫過的有「梁山伯與祝英台」、「宮本武藏」等。 到了彩色沖洗時代,在宜蘭開家電行的林正忠,買了一套昂貴的富士彩色沖洗設備擺在家中,業餘幫人沖洗、修改結婚照。在暗房裡與顯影液為伍,慢慢校對膚色、紅綠花樹的過程,幾十年累積下來,也造就他對光、色的敏銳感覺。 他指著電視螢幕,傳授「好電視」的訣竅,「第一個,要自然,不要很鮮豔。你看那髮絲一根根都很清楚,百看不厭,要層次很分明,有景深、有立體感。」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