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CD Relating

目前只貼了我電腦裡一部份的資料,慢慢會再把手邊有的資料增加上來!

Friday, May 20, 2005

LCD TV專欄LCD TV市場2005引爆控制IC廠商佈局策略費思量

【黃仁宏】 2004.05



在全球五代廠產能陸續開出下,業界認為2005年將是LCD TV市場的起飛期,而以目前全球近100億台CRT電視的取代效應,將為相關的IC設計廠帶來可觀的商機。LCD TV一般被視為跨入數位電視市場的試金石,多數LCD Monitor控制IC業者也已轉進LCD TV控制IC領域。這個市場千變萬化,許多產銷議題逐漸成形,本文將徹底探討。

本文主要針對目前進入LCD TV控制晶片組相關核心元件的業者做說明,首先由表1可以看出,已投入(包括宣佈計劃、樣本發表、量產出貨)LCD TV控制晶片組市場的設計業者,皆憑藉本身不同的IP優勢進入市場,除了延伸既有領域,往前端De-Interlacing功能整合的LCD Monitor控制IC業者之外,在視訊解碼器(Video Decoder)早有著力的廠商,如Trident或STMicro等,也挾時勢發表三合一的整合型晶片組,Trident為目前最早在整合型晶片組量產出貨的業者,已擁有不錯成績。

另外,基於不同的技術背景與市場策略,可以將晶片商分成三種類型:

技術領導型

此類型廠商多為外商,在固定成本(overhead)較其它晶片商為高的情形下,技術領導型廠商多強調技術研發及追求高毛利,在LCD TV控制IC領域,目前以Pixelworks、Genesis、Trident為代表。

轉換跑道型

此類型廠商原本在LCD Monitor Control IC上佔有一席之地,但在2002年市場轉而強調晶片整合度及成本持續要求下降的趨勢中落後他廠,市佔率節節下降,在平衡營收的壓力下,市場策略迅速轉往當時尚為低競爭區塊的LCD TV Control IC市場,目前在主要競爭者尚未進入市場之前,已享有先佔優勢。不過,在全球LCD TV出貨量仍不大的情形下,對整體營收的貢獻其實不多,此類型廠商可以兆宏電子(MagicPixel)、創品電子(Trumpion)、凌越科技(Topro)以及晶磊半導體(SmartASIC)為代表。

穩健以對型

此類型廠商在LCD Monitor Control IC上佔有一席之地,競爭優勢在於擁有較高程度的晶片整合(如混合訊號處理)能力及成本降低能力(如Foundry廠的投單支持),但在進入LCD TV控制IC市場的進度上則較為落後,這樣的原因可能在於此類型廠商目前仍將主力放在佔出貨量大宗,對營收較有實質影響的Monitor Control IC(亦即Scaler),其二則是市場上對於LCD TV的主流需求並未真正顯現出來,目前並不想在市場萌芽期中消耗大量資源,所以產品策略傾向於等待市場需求成熟才推出產品,此類型廠商則以瑞昱半導體(Realtek)、晨星半導體(Mstar)、聯詠科技(Novatek)為代表。

目前出貨仍以中低階產品為主

就目前已經量產(mass production)的產品而言,從圖1及表2可以觀察到,多數晶片商產品策略仍回應了2003年LCD TV系統市場的主流需求,亦即佔LCD TV出貨量大宗的Standard Level TV與Entry Level TV(Multimedia Monitor)兩種等級,輸出解析度也依出貨大宗,規格開在15吋XGA級Entry TV、17吋SXGA級Entry TV,及20吋VGA級、30吋WXGA級Standard TV等。

此產品階段中,技術領導型廠商通常會較有Time to Markets的先佔優勢,以Pixelworks及Oplus為例,通常會採取原本即在市場上運作的高規格產品(如Projector用控制IC),以減低功能(down grade)的方式推出適用於LCD TV的控制IC,如Pixelworks的PW166或Oplus的Monet203即為此類型產品,其較為成熟的視訊處理技術也使得系統商導入時程較為短,傾向採用。一般而言,Standard Level與Entry Level等級的控制IC,其導入設計的時程約在半年~一年之譜,但Monet203則相信可以在半年之內完成量產準備。

另外,轉換跑道型廠商則基於當初策略,傾向於發展中、低階Multimedia Monitor路線,以Scaler原有的2D De-Interlacing功能執行視訊處理,視為3D級晶片出貨,在不耗費龐大開發成本的情況下,搶佔2003年的利基市場。包括兆宏電子的MX88L284AEC、創品電子的ZiproSX即為此類型代表晶片。而視系統客戶對於畫質的主觀要求不同,部分中階2D級晶片如凌越的TP6760即有不少模組出貨到Standard Level等級LCD TV,尤其以台灣LCD TV OEM系統商為採購大宗。

控制IC廠商佈局未來高畫質市場

另外,就各晶片商所發表的產品輪廓(Product Roadmap)而言,從圖2及表3也可以觀察到,多數晶片商的規格制定,已具體地朝向2004年及未來2005年因應而生的LCD TV系統市場需求,兼顧Standard Level TV與Premium Level TV等級的應用,如HDTV輸出(1080P Outputs)、DVI視訊輸入或是HDCP/HDMI解密訊號規格等,已成為晶片商在此階段規格開發上的重要考量。輸出解析度的規格則多開在15吋XGA級Standard TV、20吋SVGA級Standard TV,及30吋WXGA至WUXGA級Premium TV等。

在此產品階段,可以觀察到幾個現象,首先是在Scaler市場,亦即LCD Monitor控制IC市場全球佔有率第一的Genesis已正式進入LCD TV控制IC市場,並補足Premium(gm1601)、Standard(gm1501)及Entry Level(gm5221、gm2221)等級的相關產品線,就目前台灣多家系統商皆有導入設計的情況下,相信未來將有不錯的量產出貨潛力。另外,目前在LCD TV控制IC領域全球市佔率第一的Pixelworks則陸續推出新一代的完整產品線,包括Premium Level的PW181套餐方案以及Standard/Entry Level的PW1306等,PW1306主要用來取代原本Entry Level(PW13X)級產品線。

在台灣晶片商方面,轉換跑道型廠商如前述的兆宏、創品及凌越等,則在2D等級控制IC後,陸續推出符合Premium TV等級的產品線,用以補足原有空缺市場,代表型晶片為兆宏的MX88L285、創品的p.HD.及凌越的TP6761等。最後,具較佳技術整合能力(亦代表部分成本競爭能力)的台灣晶片大廠如瑞昱半導體的RD2620及聯詠科技的NT7260單晶片(含Video Decoder)也將分別於2003年第四季及2004年第一季進入市場,預計在半年到一年之間即會對市場生態產生排擠效應,相信LCD TV控制IC的價格底限將受此影響,在2004年第一季時發酵,而規格走向差異化、整合化的議題也將受到重視。另外,相對於Standard及Entry Level等級,Premium等級的LCD TV控制IC,其導入設計時程依晶片商系統整合能力,約需耗費一年至一年半之譜。

以日系及韓系製造商所販售的主流Pure LCD TV模組(15吋及30吋分佔2003年出貨量大宗)為例,探討LCD TV控制晶片組的成本架構,由圖3及表4可以知道,控制晶片組(或控制板)所花費成本只佔整體LCD TV終端系統售價的2%(15吋)~3%(30吋),正因為如此,控制晶片商在系統商採購時的議價空間比起佔18%(15吋)~19%(30吋)的LCD面板廠來講,則顯得相對弱勢許多,所以LCD TV控制IC價格便常受到系統商比價效應,以及面板廠產能吃緊時隨之而來的整體成本擠壓。

另外,從圖3及表4也可以了解,目前市場上皆認為LCD TV市場能否迅速起飛是取決於LCD TV終端產品價格能否下降到消費者足以接受的程度,而LCD TV價格能否下滑則取決於五代廠及六代廠的面板產能是否穩定開出,使價格得以快速下降,但我們可以看到,除了通路商所附加上去的利潤成本以外(約12%~15%),多數日系及韓系製造商所販售的LCD TV終端產品價格仍嫌過高,這主要在於多數毛利仍把持在系統商本身不願將利潤降低,從圖3及表4可以得知,就算扣除其它未條列的經營費用(如人事、稅賦、行銷)後,日系及韓系製造商的毛利仍會在40%~50%之間,十分驚人。而整體材料成本,包括面板模組(Panel Module)、電子零組件(Electrical)以及組裝材料(Material)則佔終端產品售價的23%(15吋)~27%(30吋),當然在這其中,面板模組佔總材料成本的70%(15吋)~85%(30吋)。

另外,表5選擇了2003年在Pure LCD TV等級與Multimedia Monitor等級的市場主流TV模組做為成本價格上的討論樣本,從表5中可以知道目前控制板的主要成本仍落在三顆主要核心元件上,分別為調諧器(Tuner)、視訊解碼器(Video Decoder),以及本文強調的控制IC(Controller/De-Interlacer & Scaler)上。而屬於新興市場的控制IC因此成為各家晶片商競爭標的,部分Premium Level TV則因要求較高的畫質及功能表現,所以必須增加不少選擇性元件成本,如HDCP/HDMI、PIP/POP Channel、雙顆Tuner或Video Decoder等硬體成本,整個控制板成本價差可能因此拉開20~30美元之譜。而回應圖1與圖2,目前Premium Level TV等級用的控制IC,系統商可接受價格約為30~35美元;Standard Level TV為15~20美元;Entry Level TV則為10美元上下。

日韓委外需求 Q1浮現

截至2003年第2季為止,觀察全球LCD TV控制IC產銷值統計,從表6可以知道,技術領導型廠商目前在出貨量及市佔率上遙遙領先台灣轉換跑道型廠商,正享受著強調技術研發所帶來的高毛利回收期,Pixelworks及Trident目前佔有約全球65%的市場,其它則由台灣轉換跑道型廠商瓜分。但由整體出貨量來看,仍可以感覺到市場仍是處在加溫狀態,真正大量出貨的時間點可能還是需要配合五代廠與六代廠LCD TV面板產能開出,預估2005年初期才有可能實現。

另外,雖然截至目前為止,佔LCD TV出貨量大宗的日系家電大廠(Sharp、Matsushita、SONY)其LCD TV控制IC委外量仍然不高,但由2003第三季開始,包括日系Sharp及韓系Samsung、LG等製造商持續釋出的控制IC或單獨型(stand-alone)De-Interlacer委外動作看來,委外需求所產生的量將在2004年第一季之後陸續開出,台灣晶片商在美系資訊大廠如DELL、Gateway等開始發展Pure LCD TV等級市場後,擁有更佳的接單機會與空間。

上下游產業鏈緊密結合 創造持久戰力

相較於LCD Monitor控制IC只需專注於Scaling功能,LCD TV控制IC則因TV控制板上還有其它許多核心元件,如Video Decoder、De-Interlacer或用來配合歐/美規視訊系統功能的晶片,如V-Chip、Close Caption及Teletext等,所以系統商對於晶片商系統整合能力的要求也比較嚴苛。另外,相較於LCD Monitor傾向於發展標準化、規格化的IT產品型式,LCD TV則是較為強調因地制宜、因人而異的客製化CE產品,所以晶片商在系統功能或色彩調校等關鍵差異技術的發展上,也需耗費較大的資金、時間以及人力成本去考量。而最後的關鍵因素則存在於整個LCD TV產業供應鏈上,包括系統(System)、面板製造商(Panel module)及關鍵零組件(Electrical)等區塊,上下游間能否以母雞帶小雞的方式,或以異業聯盟的方式擴大自我的發展規模,應是打這場持久戰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

就各層面衡量成功的機率

技術層面

1. 基礎技術(Fundamental):能否快速開發出核心硬體(H/W),並嵌入必需的視訊處理功能。

2. 關鍵技術(Critical):畫質處理技術(Video Quality)是否與其它晶片商有差異性或表現程度較為優良;與控制板其它晶片的技術整合能力(Integration),亦即有效降低晶片成本,提昇產品競爭力的能力。

3. 系統整合能力(System Integration):包括韌體(F/W)、軟體(S/W)及客製應用調校(AP/OSD)的設計能力。

4. 技術支援(Technical Support):在導入設計過程中,是否有足夠的FAE人力與技術能力提供系統商支援。

5. IP專利(Patent/IP cores):是否已有自身的核心IP優勢,否則便需考慮可能的權利金支出或技術侵權的可能。

資本層次

1. 是否有能力承擔固定及變動成本的支出。

2. 在產品成熟前,不斷更改版本的資金支出。

3. 假如對手先有量出來後,採取以量制價的壓迫行為,是否有能力繼續支撐本身產品開發的支出。

供應鏈層次

1. 在本身研發人力有限(能承接的案子有限)的情況下,能否爭取到主要客戶/大廠,是否擁有與面板廠共開規格推給客戶的能力與合作關係。

2. 是否擁有晶圓廠在投單價格上的支持。

(本文作者目前任職於拓墣產業研究所)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